当前位置:首页>财经
上海碳交易两步走:规范第一 创新跟上
2013-12-03 07:51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现在心情很好,可以说之前工作了几年就为了启动这一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微笑地说。

  11月27日上午9:30,上海碳交易系统上线的第二天。走出林健位于交易所二楼的办公室,就能看到交易大厅屏幕上实时滚动着的上海碳交易行情,新一天的交易刚刚拉开序幕。

  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上海市市长杨雄共同敲响启动铜锣后,上海碳交易系统应声上线。几十秒后,交易大厅内的大屏幕开始跳动买卖挂单。

  “那一瞬间压力非常大,我们都是完全真实的市场交易,买卖指令涉及到多家单位,包括银行结算,万一卡壳了怎么办?”林健笑称,“最后你们在台上看到成交很顺利,我们在台下都在哆嗦。”

  上海坚持要真实交易 

  “锣敲响后我们都不知道是谁成交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上海碳交易系统上线后,三个年份的配额都很快产生了交易,首单交易是如何产生的?

  林健:这次产生的三笔首单,完全是企业在市场上自行操作的结果。此前,有交易意愿的企业也提前与我们沟通过,但我们只是把操作办法告诉他们,并不做安排。最终也有几家企业都在交易,谁抢得首单,完全是看谁反应快。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们的交易是真正的交易,锣敲响后我们都不知道是谁成交的。当然这样监管的风险更大,但这也是上海市政府的要求,一定要真实交易。

  《21世纪》:碳交易系统上线时,开盘时价格显示是25元/吨,这个价格是怎么得来的?

  林健:我们的建议价是25元,考虑了各种的因素和大环境,主要是跟企业双方交流的结果。经过与191家企业沟通,大部分的反馈是比较接受25元的价格。当然企业的想法也各不相同,但25元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我们觉得可以试试。

  《21世纪》:目前企业开户的情况如何?

  林健:七八成的企业已经完成开户。

  《21世纪》:开市之后,交易所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林健:这是一个转折点,开市之后就和之前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了。以前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准备工作,现在我们的盘已经挂出来了,那就要随时面对社会,更加公开。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规范。市场开始后,肯定还会出现新的情况。虽然上海市有个非常成熟的金融环境,但这个市场毕竟是新的,这191家企业的主体也是新的,因此会需要一个磨合期,在磨合的过程当中就要追求规范。我也希望这个磨合期能够迅速地过去,时间越短越好。

  第二阶段就是效果,是一个创新跟开拓的过程,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才成立。这一部分要从市场的主体和社会参与程度、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和产业链的影响这三个层面来看,就是三个目标:市场有效率、社会有效益、促进更大层面的节能减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的经济形态。

  场外交易存在风险 

  场外交易会导致市场内的交易不活跃

  《21世纪》:现在交易启动了,大家都很关心流动性的问题,交易所在此方面有何计划?

  林健:我认为市场启动之后还是得先观察,把各个环节梳理好。我并不主张前期风险高的设计,安全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谋发展。如果市场炒作过度,价格过高,也会给履约企业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现在主要目标是要企业履约。

  当然,流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市场组织的成功与否,我们也希望能够早日让各方面的交易活跃起来,希望交易密集期早日到来。但现在第一阶段还是把基础工作做好。

  《21世纪》:市场在运行到什么程度之后,可以转入第二阶段?

  林健:其实现在进入了一个日常管理的阶段,具体什么时候转入第二阶段,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但是有几个维度可以考量,一个是软件的顺利运行,另一个是希望所有企业都能完成开户、调试到位,这是技术层面的。最后希望每一家企业都能够在市场里试一下,因为我们一定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等到企业运转顺利了,再开放给社会,我相信这个阶段会很快到来。

  《21世纪》:说到开放,交易所设置了自营和综合两类会员,其中综合类会员是可以进行代理的。目前综合类会员的申请和审核情况如何?

  林健:综合类会员现在已经有申请者了,数量在个位数。有一些是集团性质的公司在申请,也就是一个集团下有好几家企业都有配额的,因此就希望申请成综合类会员统一操作。但集团公司的管理相对复杂一些,每家的情况和需求也有所不同,我们还在沟通。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申请者,但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企业。

  《21世纪》:在碳金融方面,交易所有何构想?

  林健:金融化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机构和投资人参与的问题,这是一个初始的步骤,讲的是交易手段,让参与方多一些、市场活跃一些,我们会争取尽快实现。另一个是交易方式,目前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将来与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的交流,要一步步来。

  《21世纪》:上海这边是否有考虑场外交易?

  林健:我并不赞成场外交易。首先场外交易会导致市场内的交易不活跃,其次也可能会导致不规范。举个例子,20个农民进城卖菜,分别摆了20个摊子在不同的马路口,和这20个农民组织起来做一个菜市场,是不一样的。农民个人的摊子管理和卫生条件、税收工商等都不到位,对交通也会造成影响,所以需要规范的统一市场。我还是希望能够提供规范和活跃的平台给大家。

  上海配额发放遇“贵族问题” 

  配额过紧企业觉得是对他技术的一个否定。

  《21世纪》:现在上海的机制设置,并未明确提出价格管制办法,如果出现价格过高,企业履约压力大怎么办?

  林健: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价格上涨是市场活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会带来一个好处,就是鼓励企业去减排,会对减排有一定的倒逼。但同时,责任主体即191家企业,就会有负担。所以也希望能够让价格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波动。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利弊平衡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还是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如果市场真是跑得很高,可能企业会有抱怨,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未必是坏事。

  《21世纪》:那么如果价格过低呢?

  林健:价格过低是我们组织市场的一个比较晦涩的结果,我们还是需要市场活跃的。按照目前的预测,到2015年因为政策到期,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但从目前来说,我们发放的配额并不是偏松的。

  《21世纪》:配额不是偏松,企业参与的配合度如何?

  林健:对此,上海企业还是蛮好的,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其实,上海出现了一些“高档”或者说是“贵族”的问题。比如,有些企业不愿意签收配额的原因并不是不接受配额数量,而是他们认为他们的技术是行业内最好的,你给他的配额过紧了以后,他如果要去买,他就觉得是对他技术的一个否定。企业会竭力表明自己的减排是做得最好的,这是个面子问题。

  《21世纪》:您认为上海做碳交易的特点或者优势是什么?

  林健:首先,上海是一个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上海是一个总部经济的城市,有辐射优势。

  上海除了矿业不发达,其他工业、制造业非常全。飞机制造、宝钢的冶炼、工业、制造业,高端的、低端的、前期的、后期投入的这些产品都有。这就对我们制定标准、技术、设置和在低碳领域的探索带来了便利。

  另外,上海和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度比其他的地方都要明显突出。上海是个总部经济的地方,会体现在公司总部在上海,然后子公司在周边省份。这样未来如何把这种辐射能力组织起来,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课题,甚至要考虑碳泄漏的问题。

  当然此外也有国际交流的优势,上海的国际关联度很强,可以方便地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