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能源
高质量的城市化 需要能源供应和应用的通盘统筹
2019-06-25 15:07  · 来源:  · 作者:彭扬  · 责编:刘澄谚

  “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意义上就是推动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特大城市摊大饼,功能过于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空间锐减、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大量人口大量时间用于出行,就会造成能源浪费。”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道。

  在近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开放与创新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杨伟民在主旨讲演中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他指出,高质量的城市化,既包括全国所有城市中每一个城市的空间均衡,也包括全国所有城市总体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可以在城市群内部发展都市圈,实现规划、要素流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能源、大数据等的一体化。

  城市人口密度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

  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公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9.8%,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城市数量从不到200个增加到673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加近8倍。但是,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七年来一共减少了2600余万人,2018年末全国的就业人员的总量也出现了下降。

  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教授认为,这一组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的城市化与钢筋水泥的城市化是脱节的。低密度的城市化,意味着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各种管道、以及能源系统利用率低下,直接结果就是能源消耗高,城市发展不是高质量。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周南分析称,这种情况下,城市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扩张,但一些中心城市又出现了过度集聚产业和人口,带来城市病。所以,需要通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城市的持久竞争力。

  重视发展综合轨道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能源效率

  周南表示,发展都市圈首先就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特别是构筑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这是都市圈的前提。只有形成了“主动脉”通畅、“毛细血管”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才有可能引导都市圈内人口合理分布、产业有序分工。

  周牧之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分析说,东京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日本平均的十分之一,说明其能源效率非常高,很大部分是由人口的集聚效应贡献,同时也与东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城市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是交通。东京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率的占比非常大,成就了交通这一块能源的高效率。”

  云河都市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包括新干线、城际列车、普通列车以及地铁组合的综合轨道交通网,总长达到3410公里。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在东京23区的交通分担率超过了40%,汽车的交通分担率被压缩到15%以下。周牧之强调,“都市圈建设更加需要重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尽量减少私家车出行率,压缩交通能源的损耗。”

  在周南看来,国内地铁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地铁,但和以轨道交通著称的东京都市圈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希望未来包括地铁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统一规划,最好可以统一建设,不完全以行政区为界限,合理的向周边延伸出去。”

  片区冷热联供是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发展模式

  交通能源的损耗同时也与城市结构相关。“城市结构的问题,包括职住商是不是一体?城市产业结构是以能耗型产业为主还是以低能耗型产业为主?以什么样的能源作为城市的基础能源?以什么样的能源来调节城市能源供应的峰值?如何做到城市能源供应动线的最优化等。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步行在东京23区出行所占的交通分担率达到27%以上,这是不断优化城市结构,推进压缩职住商动线的结果。”周牧之说,在他看来,城市能源问题不光是能源的供应问题,还是能源的应用问题,城市能源的供应和应用应该系统地统筹考虑。

  他举例说,过去东京电力供应的基础能源主要是核电,以核电垫底,火电调峰。火电尽量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同时把火电厂设置在海边上,尽量减少发电对市区的污染。311核电事故以后,开始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如何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用好,是一场大改革,东京也正在路上,目前新能源比例还不是太高。

  周牧之认为,城市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是片区冷热电联供,在这种模式下,热能供应的动线很短,可以把发电产生的废热能充分利用起来,能源的转换效率可以得到革命性的提高。“城市能源实际上是一个需要完整的战略设计和执行,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系统。大城市的高密度人口集聚是能源高效率利用是一个好方向,但只有在高密度之上再加上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的低耗高效。”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