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能源
国轩高科:探索商业模式 推进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
2020-07-31 17:06  · 来源:  · 作者:张金梦  · 责编:城市能源
  近两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负荷峰谷差增大和不断攀升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扩大储能市场,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如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做好2020年能源保障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鼓励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储能应用,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山西、广东、内蒙古等地更是出台了有利电力储能发展的电力辅助服务政策,而江苏等地则适宜调整工商业峰谷电价,并制定于有利于用户侧储能发展的并网规则。 

    政策支持下,储能产业市场规模已初步形成。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2.3GW。   

    但相较于2018年储能电站31.2GW的装机总规模,其增幅仅有3%。由此可见,密集出台的政策虽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储能行业发展进程,但似乎没有对行业形成巨大冲击,相较于新能源,当前储能市场规模还相差甚远。 

       那么,推进储能快速发展的根本要素究竟是什么?下一步,储能行业又将如何健康有序发展?近日,在第四届全国电网侧储能技术高层研讨会上,国轩高科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韩一纯与储能事业部总工程师王业林给出了答案。

 韩一纯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前不久,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建设方案和申报要求均提出了优先支持配置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该政策发布后引起较大争议,您新能源发电需配置储能作何评价 

  韩一纯:储能对于光伏、风电的利好毋庸置疑,其可促进新能源消纳,减少弃风、弃光,提高电力输出的品质和可靠性,保证电力系统稳定。 

  然而在即将到来的平价时代,风电的盈利已经被压缩,如果再额外增加配置储能的投资,投资收益率会进一步降低。而且,如果一个1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机组,按照20%配置储能,即配置2000千瓦规模的储能电站,这对电网调度来讲并不经济。从运维方面分析,持有新能源场站的大多数新能源企业并不具备维护储能电站的技术与经验,这样一来,也给储能电站的维护带来了麻烦。 

  新能源发电配置储能本无错,但未必要将其作为新能源企业开展新能源项目的前提条件。更适宜通过一种“源网荷”共享方式,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集中式储能电站 

       当前,储能的经济性还无法有效激励新能源电站主动配置储能,但只要有适宜的盈利模式,储能资金成本能够得到回报,通过社会资本推动储能行业良性发展的目标能得以实现。

 王业林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如您所说,如何盈利是国内储能规模化应用症结所在。在您看来,当前储能产业应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储能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推动储能商业化发展? 

  王业林:目前来看扩大峰谷电价差、降低或减免容量电费,是推进我国用户侧储能发展的有效举措。 

  首先,拉大峰谷价差,能够加大企业盈利空间,才会引进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但是峰谷电价差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如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用户侧峰谷电价差每度电超过0.7元,经济性可观。这些电价差较大的省份,比较适合做储能行业的商业性推广。但对于电价差较小的省份来说,盈利空间不大。 

  尽管峰谷电价差的商业模式较受企业追捧,但在盈利可持续上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峰谷电价差仍有继续缩小的可能性。 

  推进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降低或减免容量费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由于储能电站运行需额外增加容量电费,导致原本有限的盈利空间内,投资回报周期进一步延长。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为进一步推动储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补足国内储能发展的诸多短板,国轩科技做了哪些积极尝试?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韩一纯:目前,国轩高科正致力于锂电储能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定制化的储能电源系统解决方案。 

  其中,储能业务主要以大型储能电站系统、家庭小型储能系统和备电电源为主。主要生产产品有集装箱式储能系统,48V通信基站系列电源,5KWH~10KWH户用储能电源等。 

  大型储能电站方面,2020年国轩高科参与建设了北京冬奥会与安徽华能储能项目建设。除此之外,推行“换电模式”的电动重卡、船舶,也是国轩高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而在储能电站运维方面,国轩高科则创新性地建设了储能电站大数据平台。其可通过大数据互联对现行储能电站能量数据、运行效率、安全、温度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保障储能电站运行安全。 

  为实现服务多元化,储能电站大数据平台还建设有三个不同功能,分别为工程师、运维者、决策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编辑:张金梦)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走向我的小康生活.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