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能源
思想高地·献礼系列3|一次能源需求2025年达峰,苏州可期
2020-08-14 00:12  ·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 作者:霍沫霖 陈爱康  · 责编:城市能源

 

  编者按 :时值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成立三周年。该院精准把脉当下城市能源变革发展最新动向,以前瞻研究为主攻方向积极搭建国内外开放共赢交流合作平台大力推进高端智库驱动型能源产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出百余项研究成果,为推动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城市能源院智慧”。本刊近期特别推出思想高地·献礼系列,摘选部分思想成果,以飨读者。 

  霍沫霖 陈爱康|文

  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3.3万亿元,超级工业城市导致苏州能源消费总量巨大。同时,煤炭在苏州能源消费总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长期保持在60%以上。

  苏州万元GDP能耗虽然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最优水平仍有距离。苏州将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争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这对推进城市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笔者认为,苏州有条件以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在2025年达峰,非化石能源消费在2050年接棒煤炭消费成为最大主力能源,煤炭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高质量阶段,预计将呈现“两放缓,两提升”的稳步增长态势,即经济生产总值增速放缓、人口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城镇化率提升。受此影响,苏州一次能源需求预计将延续2012年以来的低速增长态势,并有望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随着苏州一次能源需求结构持续清洁低碳化,煤炭需求将进一步下降,油品需求达峰后持续降低,天然气需求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需求总量稳步增长。预计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18年的8%左右,上升至2035年的23%和2050年的36%左右。与此同时,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比重将有望从2018年的60%左右,降至2035年的42%左右,在2050年进一步降至36%左右。苏州油品需求也有望在2025年达到峰值。2035年油品占一次能源需求比重可降到约9%,到2050年进一步降至1.5%左右。而天然气需求量预计增长明显,将在203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届时天然气占一次能源需求的比重将有望从2018年的14%左右增加至2035年的27%左右,之后基本维持不变。与此同时,随着苏州工业、建筑、交通电气化发展,电能将在2025年左右超过煤炭成为最主要的终端用能品种。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2035年有望提升至37%左右,2050年更将达到约51%。其中,工业部门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2035年上升至37%左右,2050年上升至42%左右;目前建筑部门电气化水平最高,未来增长空间也最小,2050年将达到约70%;电动汽车的全面推广将促使交通部门电气化水平快速增长,2050年有望增长至68%左右。预计苏州全社会用电量2035、2050年将分别达到2200、2320亿千瓦时。随着单位GDP能耗持续稳步下降,苏州将呈现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的趋势,将以低速增长的一次能源需求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改善和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州一次能源消费强度将持续下降。2035年单位GDP能耗有望较2018年下降57%左右,2050年较2035年下降49%左右。

 

  能源转型是苏州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重要途径和坚实保障。建议结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以更完善的城市能源政策为基础,从以下五大着力点入手,加快实现苏州能源美好的未来。一是构建充分利用非化石能源、管网坚强智能的城市能源供给体系。充分开发分布式光伏、生活垃圾发电等,并充分利用外购电和氢能。构建多种能源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管网互联互通的能源供给系统。二是构建高效节能、终端清洁替代的城市能源消费体系。利用先进高效的用能设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高效绿色的工业、交通、建筑发展。应用多能互补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多品类、多时间尺度的能源集成,提升综合能源效率。利用电能、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散油。三是构建能源供应储备充分、电力运行应急保障完备的城市能源应急体系。加强煤、油、气、电、氢等能源的应急储备设施建设,加强电力源网荷互动,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应用先进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提升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能力。四是构建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链”、实时感知、共建共享的城市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城市能源信息平台、第三方能源设备云平台、供应侧和用户侧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实现电气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建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五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孵化培育新产业的城市能源产业体系。聚集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智慧能源、能源材料等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城市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编辑:张胜杰)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走向我的小康生活.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