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力
世界天然铀发展一览
2015-04-22 10:21  ·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现状:天然铀库存

  截至到2013年底,全球共生产了276万吨铀,核能发展用掉了近216万吨铀。由于军用消耗量不明,全球天然铀库存很难准确估计。根据Tradetech咨询研究机构显示,截止2013年,全球天然铀库存约为30万吨铀,目前军用和政府、各类商业库存各占一半,为15万吨左右。据此推算,各类商业库存可以满足2014年核电需求(WNA年度需求)的2.4年。

  对于政府库存,美国、俄罗斯、中国拥有大量的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库存。乌克兰、印度和其他部分国家建立国家战略库存或也依赖于燃料银行。美国拥有的库存总计相当于4.6~5.6万吨铀当量。俄罗斯的库存规模较大,数量不明,一直是天然铀市场争议的话题,也是影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预测:全球核电发展及天然铀需求

  截至2015年2月,全球可运行核电机组为438台,总装机为378.9吉瓦;在建69台,装机容量72.2吉瓦;计划建设核电机组184台,装机容量202.4吉瓦。

  根据对核电发展的分析,预测了如下3种不同的情景:

  高方案:假设化石能源价格维持高水平,对于碳排放采取严格管制。

  推荐方案:按照现在的市场情况假设,相对较高的化石燃料价格,碳排放要求较松。

  低方案:假设化石能源价格保持低水平,对于碳排放管制要求低。

 

  2014年,天然铀需求为6.5万吨铀, 需求与生产之前的缺口由库存和二次铀源补充。根据俄美之前的浓缩铀稀释协议,每年约有1500吨MOX燃料。预计到2020年世界天然铀需求约为7.7万吨铀,2025年天然铀需求约为9万吨铀,2030年天然铀需求约为11万吨。

  2021年以后,由于铀价上升,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填补,但由于低成本铀矿资源不断消耗,且随着福岛核事故影响逐渐淡出,核电有可能迎来新的需求高峰,铀价将逐渐抬高。

  供需:天然铀缺口

  2013年,全球约生产了5.93万吨铀,2014年全球在产铀矿64个,46%的产量来自地浸铀矿,能够满足核电需求的90%。

  近期有三个铀矿投产:俄罗斯的Khiagda, 年产能1800吨铀,澳大利亚的四英里(Four Mile),年产能1000吨铀,加拿大的雪茄湖(Cigar Lake), 到2018年达产后,产能为6900吨铀。

  在建的铀矿有湖山(Husab), 设计产能为5700吨铀。2009年开始建设的伊姆(Imouraren)矿,由于铀价低迷于2014年暂停建设,但随时具备启动的条件,设计年产能为5000吨铀,可扩建到7000吨铀。还有正在前期准备的项目若干,如俄罗斯Rosatom控制的坦桑尼亚马库居河(Mkuju River)项目、澳大利亚上市公司Bannamen控制的Etango项目等。

  按照推荐方案的核电装机容量计算天然铀需求,如果在产的雪茄湖、在建的湖山铀矿能够按期达产,供应缺口将在2020年以后才出现;如果停建的伊姆矿、计划建设的铀矿能够在2020后建成,并在2025年前达产,供应缺口将在2025年左右才会出现;如果潜在可能开发的铀矿能够在2025年左右建成,则在2028年左右才会出现很小的缺口。

 

  价格:2020年后铀价上升刺激高成本铀矿开发

  根据对核电装机容量及对天然铀需求的分析,按照核电发展的参考方案以及矿山预计产量和二次铀源供应,得出的结论是: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铀价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在2020年后开始改变。由于长期的低迷铀价,会挫伤铀矿开发者的积极性,如果缓建、计划建设的一批矿山不能按期投产,2020年以后供应的缺口会不断扩大。

  当需求缺口产生时,自然会对铀价产生影响,导致铀价上升,并刺激更高成本铀矿的开发。目前,矿山生产在整体上处于微利,部分高成本矿山处于亏损状态。这些矿山生产成本如果不能降低,且高价销售合同不能维持的话,在当前的铀价水平下,其生产将很难维持稳定,最终会导致关闭,从而减少供给,使供过于求的局面发生变化。当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即需求产生缺口,铀价将会上升,以刺激高成本铀矿的开发。

  我国天然铀供需

  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共有23座运行的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0.1吉瓦。2014年新增并网投入运行3座核电机组,分别为方家山1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和宁德2号机组。目前在建核电机组26座,总装机容量28.5吉瓦。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红沿河核电5、6号机组的建设。与此同时,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为核电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基础,内陆核电研究论证逐步深入。《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核电仍将保持在建和投运的高峰,整体发展为世人瞩目。

 

  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核电用天然铀保障计划,主要依靠国内矿山的生产、国际市场采购和海外资源开发。国内矿山受硬岩资源条件限制,大幅提高产量有一定难度。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尼日尔、纳米比亚有在产和在建的铀矿,预计建成达产后能够满足部分天然铀需求。另外,还通过已经签订的国际贸易采购合同,这三者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满足近期国内的天然铀需求。

  预计至2020年,国内天然铀生产能力将达到4000吨/年,2025年达5000吨/年,2030年达到5500吨/年。

  海外开发获得的天然铀,以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现有正在和可供开发的项目为基础,在不增加新开发项目的情况下,2020年以后的产量情况预测如下。

 

  可以看出2020年前天然铀供需缺口小可以通过贸易解决,但2020年以后供需缺口会逐渐增加。加大海外开发力度和通过贸易采购来补足该部分可能产生的缺口,保障我国核电长远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我国铀矿勘查的现状及发展

  至今,我国铀矿地质事业走过了跨世纪的60年,发现和探明了350多个铀矿床,铀矿地质勘查取得了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铀矿地质工作在上世纪45年的基础上得到了重大发展。近15年来,铀矿地质工作的基本格局是“主攻北方、兼顾南方”,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为首要任务,按照“综合勘查、系统评价”的基本找矿思路,以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特大型(包括超大型,下同)铀矿床为主要标志,无论是铀矿地质找矿成果,还是铀矿地质理论探索及勘查方法技术创新都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已探明铀资源特点

  我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状况大致可归纳为:

  一是分布区域广泛。已探明的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新疆、广东、湖南、陕西、广西、河北、辽宁、四川、浙江等23个省(自治区),其中上述11个省的铀矿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3%(截至2013年底的数据,下同)。因此,空间区域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常形成规模较大的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这些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约占探明铀资源总量的77%,有利于开采利用。

  二是我国铀矿床数量多,共探明350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约占矿床总数的10%,资源储量占总量的59%。

  三是矿床类型较多,以“四大类型”为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堪称是中国特色的“四大类型”铀矿,占探明资源储量的90%以上。

  四是品位偏低。矿床平均品位在0.3%以上的资源储量占3.4%。低品位的地浸砂岩型铀矿一般不影响矿床的经济性。

  五是矿石成分复杂,多种元素共伴生较为普遍。

  上述特点反映了我国地质构造背景的复杂性,但我国国土辽阔,铀资源的总量不比世界上的铀矿大国逊色,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促使其建立起完整的勘查开发理论技术体系。可以说,我国铀资源的前景有潜在的优势。

  我国铀资源预测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实施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全国铀矿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工作于2012年基本完成,2013年评审验收了项目取得的成果。

  新一轮的预测评价,把我国铀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铀成矿域、11个铀成矿省和49个铀成矿区带,预测全国铀资源量为210多万吨(未包括非常规铀资源),表明我国是铀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共圈定各类铀矿预测区342个,其中:A类预测区105个,B类预测区106个,C类预测区131个。预测资源量 5~10万吨的预测区有6个,3~5万吨的有7个,1~3万吨的有28个,其它重要预测区90余个。圈定最小靶区2000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预测评价尚未包括非常规铀资源,而我国黑色岩系中的低品位非常规铀资源的分布量大面广,有待今后做系统的研究和调查评价。

  展望我国铀资源前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低的地区和空白区还有很大的找矿空间,重点成矿区带和铀矿田(或矿化集中区)潜力大,非常规铀资源的潜力较大,可以说,我国蕴藏较丰富的铀资源,有很广阔的找矿空间。 (资料由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提供)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