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力>电网
降低短路电流须靠电网技术升级
2013-05-30 10:52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王旭辉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华东特高压项目实现联网后,500千伏线路可以按功能合理分区运行,这就把500千伏的‘手拉手’线路停掉,这一层面的电阻互串减少了,全部500千伏厂站的短路电流就都能控制在设备允许值以内。”日前,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正陵介绍,“在电网发展过程中,解决大面积爆发的系统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升级。”

  短路电流超标问题的由来

  短路电流是指线路出现短路情况下的电流,这时电阻为零,电流加大,需要用开关切断故障支路。开关的切断能力是一定的,目前最大的开关可切断63千安,如果短路电流大于该数值,将对电网的稳定性有重要的破坏性影响。张正陵说:“电网发展和短路电流增长是一对矛盾,为了保负荷,一回线不够建两回,两回线不够建三回,建的线路越多阻抗越小,短路电流越大。因此在一个新的电压等级发展过程中,短路电流会慢慢增长起来,个别点不行了,关闭开关,最后增加到一个大面积爆发。”

  据了解,目前华东地区短路电流超标问题突出,接近30%的厂站500千伏短路电流超标,最大短路电流超过80千安。为此,国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短路电流,如停运已建成的500千伏线路、线路站外搭接、设备更换等。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破坏了原本加强的电网结构,带来电网安全稳定隐患。而且,随着华东地区负荷密度的增加,短路电流问题还会进一步增大。

  张正陵进一步解释:“如为减少某变电站的短路电流,要进行疏散,两条短线变成长线,电阻就大了,但这也使得原本要加强的电网结构被破坏掉。因此,对付这种大面积爆发的系统性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不行了,必须要靠技术升级来解决。”

  特高压联网才能降低短路电流

  相关计算表明,如果华东地区2020年采用500千伏主网架方案,将有超过44%的变电站短路电流超标。如果采用华东特高压联网方案,500千伏电网合理分区运行,全部500千伏厂站的短路电流都能控制在设备允许值以内。

  据介绍,华东特高压联网主要由三个项目组成,一是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南半环”),预计今年10月投产;二是1000千伏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今年4月刚开建;三是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北半环”),目前正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估。

  张正陵强调:“华东特高压联网不可能一夜建成,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只有当华东特高压联网项目全部投运,形成环网后,500千伏线路才可以分电,才能使电阻互串减少。”也就是说,即使当华东特高压联网中的“南半环”今年投运后,原有的500千伏线路也不能解环,其短路电流问题依然存在,再加上新投产的特高压线路形成的短路电流,此时的短路电流或许还要增加。

  电网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据了解,我国电网在由220千伏主网架升级到500千伏主网架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原来的220千伏线路需要线路站外搭接、改造,短路电流慢慢增长了起来,最后还是系统性地大面积爆发。此时电网升级成为必然,推动了500千伏线路的发展。

  有观点认为,如果要解决短路电流超标问题,优化现有华东电网主网架和电网结构,也可以做到。对此,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丰表示:“我们上马特高压项目,不可能仅为了降低短路电流,华东特高压联网形成的环网结构,不仅是一点,肯定有送电的需要,有提高承载安全性的需要,还可以加强电网网架、转移直流功率分散等。”

  此外,张正陵也介绍:“如果按照华东地区现有500千伏的网架格局,要降低短路电流,就要把紧密的电网结构松散掉,这就会降低负荷的安全性。但华东电网的负荷太大了,过去我背得起,现在我的负担涨了十倍,还让我一个背就不行了。”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