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结合实际,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在风电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
风电发展必须有规划,应与电网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电源、电网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风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在风电开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并网风电容量跃居全球首位。那么,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中国的发展又如何呢?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不断自主创新,中国的风机制造同样有机会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尤其在海上风电方面。目前,国际上海上风电开发由于成本较高,发展速度较慢,在这方面中国大有可为。因为相比从我国西部、北部输送风电,海上风电距离负荷中心更近。
中国风电开发也遇到了世界各国都不曾遇到过的难题,即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听起来很好,但却大大增加了并网、送出、消纳的难度。”张传卫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风电并网技术攻关从来没有停过。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是远距离消纳,其二是智能化并网,这都是符合中国风电发展实际情况的。
中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自主创新。对此,张传卫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说,创新是企业的使命,也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风机制造领域,当前最大的创新就是全球资源整合——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制造符合中国需求的风机,开发国内风能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电力市场。明阳集团引进全球顶级的技术研发科学家,整合行业资源和市场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迅速占据行业制高点的目的。
就中国风电装备产业的发展,张传卫认为,国家对风电发展非常重视,在补贴和上网电价上一直给予比较优惠的政策。通过之前的技术引进和发展,中国风机制造的供应链、产业链已经形成。再加上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中国已经掌握了风机制造技术,在未来几年中有机会出现国际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同时,他也意识到国内存在风电无序发展、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不匹配等问题。他建议,风电发展必须有规划,应与电网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电源、电网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政府应该管理好需要管理的部分,其他的放开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只有在自由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才可能在世界的舞台生存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
智能电网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做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对企业来说,通过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生产出高科技产品,才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信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不再仅仅是一个送电的载体,也承载着更多与人进行双向互动的任务。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智能电网再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认为,智能电网的发展,说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未来社会,信息化将无处不在。只有具备信息化、智能化功能的产品,才是真正高效的产品。对企业来说,通过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生产出高科技产品,才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亨通集团是国内光电线缆行业的领军企业,能从当年太湖边上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对行业趋势的把握至关重要。在崔根良看来,今天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大数据、大网络、云计算已经不仅仅是概念,将会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来的国家强不强大,信息化发展程度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聪明地球将不再是梦想。
企业该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呢?崔根良说:“作为企业,创新是必须的,今天不创新,明天就死亡。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创新到底,这样企业才能立足在行业前列,才能够跟着全球行业技术的发展。”他表示,未来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超过人们的想象,企业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做好准备,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国内企业要向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强国学习,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崔根良举了两个例子,表明亨通集团的产业规划围绕市场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其一,当前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开发能力也越来越强,海底电缆、海底光缆领域已经成为亨通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二,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缓解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分布式电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亨通集团的光缆制造早已延伸到了这个领域。
在崔根良今年全国两会所提的建议中,有一份涉及环境保护,提出要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崔根良说,节能环保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为社会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容量也是有限的。他提出,企业应该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同等资源量里产出更多的效益,避免片面的高投入、高产出。同时也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重发展、重招商引资而忽视环境影响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立法和实施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领先世界的特高压技术完全靠中国原创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
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特高压技术全部由中国企业研发完成,由中国企业来主导,更有利于特高压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中国的特高压是世界领先的,而且完全靠自己原创,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见到记者,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抛出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特高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持续10余年的自主研发密不可分。
种衍民清楚地记得,2006年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政府官员、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人与国内最顶尖的几家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商讨自主研发特高压设备。作为亲历者之一,种衍民曾经感到巨大的压力。“投入非常大,一旦失败,企业就会面临生存问题。”他说。
然而,压力并没有捆住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手脚。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间,特变电工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达3亿元之多,为制造特高压设备开展工艺研究,上马实验设备、工床模具、生产加工设备等。“任何装备做成功了叫产品,做不成功就只能停留在模型阶段,差别是很大的。”种衍民坦言。据他估算,一台1000千伏特高压设备从前期研发到最终出厂大约需要花费2亿元。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天,中国已经掌握了特高压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面对方兴未艾的国内特高压市场,种衍民兴奋不已。更让他感到激动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要“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中国的特高压有技术优势,只要其他国家有需求,就一定能够走出去。”对这一点,种衍民毫不怀疑。
在特高压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进程中,种衍民愿意做一名有力的助推者。但数次参与国际招投标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中国装备要想走出去,还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不仅要输出技术,还要输出标准。现在各国标准不统一,我们要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标准重新生产设备,成本就大了。”种衍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标准能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技术攻关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住。当记者提出特高压研发的投入会不会因为技术成熟而减少时,种衍民笑着说:“技术进步永无止境,设计优化也根本不会停下来。”据他介绍,现在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减少的主要是研发设备投入和生产设备投入,而技术攻关的费用一点也没有少。
当前,国内特高压设备攻关的主要是三大项技术:减少输电损耗、抗击突发短路能力、降低噪声。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最近研发出的三角形变压器使输电损耗相比原来减少40%,几乎听不见噪声。他们每年可以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多达30余项。这些成绩让种衍民自豪不已。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由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盟”。种衍民认为,在特高压领域,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特高压技术全部由中国企业研发完成,由中国企业来主导,更有利于特高压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 光敏蛋白+量子点造出新型太阳能电池2019 / 12 / 03
- 内蒙古:光伏治沙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019 / 08 / 12
- 谢克昌院士:煤炭是能源转型立足点2019 / 05 / 31
- “绿色制造”成沈阳国企发展新坐标2019 / 05 / 28
- 助力平价上网,特变电工度电成本最优系统解决方案来了2019 / 04 / 18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