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力>电网
黑科技助力新机场配套电网建设
红线内110千伏新机场东、西变电站将于年内投产
2019-01-31 16:09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苏南  · 责编:闫志强

     记者1月31日从北京电力大兴供电公司了解到,为满足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高可靠性供电的要求,国网北京电力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近期,建设“1+2+2+2”7座配套变电站,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纳入北京500千伏扩大双环网供电体系,注入远方清洁电。远期,规划“1+2+3+4”10座变电站,实现2座500千伏电源点、220千伏分区运行、110千伏链式结构,提供坚强网架支撑和充裕供电能力。配网方面,在航站区、飞行区、公共区等区域形成25个双环网、15座三电源开闭站的供电格局,供电可靠性达99.9999%,达到国际一流标准。

智能巡检机器人

  记者了解到,在新机场在运维方面,采用了光纤纵差保护、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防控巡检系统等多项黑科技。

  工程建设亮点颇多

  “1+2+2+2”即为1座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红线外110千伏变电站及2座红线内110千伏变电站。目前,500千伏新航城变电站已于6月底开工;220千伏杨各庄、张家务变电站分别已分别于7月初投产;红线外110千伏张华、广厦变电站已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7月初投产。红线内110千伏新机场东、西变电站也将于年内投产,新机场东、西变电站投产发电后,将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飞行区等区域直接提供充沛、可靠供电保障。

  工程建设方面,一是创新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进行施工组装。新机场西变电站在土建过程中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替代了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主体钢结构由厂家提前生产,运输到现场后直接拼装,现场没有扬尘作业,环保又省力,与传统作业相比工程周期节省近2个月。

  二是创新采用了铝镁锰外墙板施工工艺。新机场西变电站外墙板具有自我防锈能力,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不仅可以有效杜绝墙体裂缝,而且施工受季节影响小。较传统外墙相比,工序和工艺更加简单,工程周期节省近3个月。

  三是新机场地区首座配备4台主变压器的变电站。原有新建变电站常规配备一期2台主变,终期3台主变,为满足大负荷用电需求,新机场西变电站在投运时便直接达到4台主变的终期规模,从根本上满足短期大负荷增长需求。

  多项黑科技应用运维

  记者采访获悉,新机场在运维方面采用了多项黑科技。

  “一是北京地区首座配电网全部采用光纤纵差保护的变电站。光纤纵差保护是一种差动保护,跟过去相比,只不过两端传输通道换成了光纤,通过计算被保护设备两侧电流大小来起到快速、可靠的保护作用。”新机场西变电站主控室内的特战队员袁宝超向记者介绍,新机场西变电站每条电缆都配有光纤纵联保护通道,一旦发生故障,可在百分之一秒内实现10千伏电缆故障隔离,大大缩短户均停电时间。

  二是创新采用了智能防控巡检系统。依托“互联网+”理念,在建设阶段同步搭建了多种类、全时段、全方位的智能防控巡检系统,包括智能巡检机器人、工业电视监控、智能安防、人脸识别及追踪等功能。后期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还将利用配网自动化、‘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作业’等先进手段和电缆超低频介损试验等先进设备,实现电网设备24小时全天候监控、运行风险评估处置,电网故障精准定位,故障快速隔离自愈及抢修一站式服务,全面保障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客户用电。

  三是创新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巡检工作的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巡检机器人具有巡检效率高、巡检精度高、管理效益高、作业安全性高、巡检覆盖面大这样的“四高一大”的优势。

  袁宝超介绍,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提升了巡检效率高。单个检测点人工巡检时间约为1-2分钟,而机器人单点巡检时间在10-30秒,并且可以同步完成数据记录、分析乃至告警等工作。同时,巡检精度也更高。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巡检系统识别精度保持在90%以上,准确可靠,无人为、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干扰,实现站内设备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与展示。

  此外,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巡检系统能够汇总多维检测数据,同步进行分析、管理、告警和故障预测,杜绝了传统人工巡检数据分散、处理效率低的缺陷,形成高效全面智能的全新运检模式;同时,智能巡检系统能够实现“巡检——告警——检修——归档”全流程自主分析和闭环管理,以及多维度的信息共享联动,全面提升巡检管理效率。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巡检系统能够取代人工自主完成巡检任务,将巡检人员与高压环境隔离开来,消除了人员操作风险,实现无人化安全运检。

  “人工巡检主要对各电压、电流等主要表计和环境进行查看;智能巡检系统能够实现对所有设备表计、开关状态、指示灯等的全面覆盖与智能识别,设备覆盖率大大提升。”袁宝超说。

  四是创新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供电运维服务保障系统。该系统可满足电网信息展示、运维抢修指导、综合能源监测、用户用能分析等功能,满足现场供电服务保障人员日常监控、巡视、运维、抢修等工作。通过对多种信息的梳理分析,进一步提升电网管理和综合能源服务水平。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