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力>核电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自主核电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2018-09-03 11:19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朱学蕊  · 责编:刘文颖

  拥有自主核电技术并能实现出口,是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前提。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核电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砥砺奋进之路,打造出了自主先进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面对世界核电新一轮复兴的机遇,“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更登上了国际舞台。

  (来源:百家号“中国能源报” 作者:朱学蕊) 

  针对研发“华龙一号”的背景、“华龙一号”的技术优势和潜力,以及“走出去”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

  1978—2018 ˙ 能源发展 

  特别报道 

  中国能源报:作为新时期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诞生的背景是怎样? 

  邢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核电走过了探索、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之路,通过多项技术改进形成了二代改进型核电型号技术。以秦山一期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核电事业的探索之路;以大亚湾核电为标志,我国启动了商业核电的引进;以秦山二期为标志,我国基本掌握了核电研发设计技术;以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为标志,我国基本掌握了大型核电研发设计技术;而以方家山、福清一期、阳江一期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大型核电创新起步阶段。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纷纷调整了核电政策,并对新建核电厂的核安全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更安全经济的先进核电成为当今世界核电发展的主流技术。由于我国核电技术是在引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尚未能实现核电型号的整体创新并形成自主核电产品,因此在国际核电市场上话语权很小。为适应国内国际核电技术发展要求,推进我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发展,开展先进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就显得极为必要。

  福建福清核电基地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1—4号机组采用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5、6号机组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中国能源报:“华龙一号”的研发对我国走向核电强国有何意义? 

  邢继:“华龙一号”的研制成功,离不开我国30多年来核电工业发展积累形成的经验、技术和人才优势,离不开对国际先进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2014年,在国家决策下,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技术方案融合,形成了“华龙一号”技术方案,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国家。

  “华龙一号”寓意“中华复兴,巨龙腾飞”,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多个“零的突破”,符合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技术要求:率先采用“177堆芯”, 实现发电功率提高和燃料自主化;运用双层安全壳设计,能够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外部放飞射物和地震的影响;创造性地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在核电站完全断电情况下,也可利用重力或自然循环原理冷却反应堆。

  “华龙一号”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自主化,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并顺利实现核电的整机出口、摆脱外方知识产权束缚、打破核技术大国的封锁,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昌江核电一期工程采用中核集团二代改进型CNP650 先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二期工程3、4号机组拟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中国能源报:“华龙一号”的研发、建设和“走出去”,对核电产业有何影响? 

  邢继: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核设施及核设备技术门槛相对很高。核电技术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装备业水平和能力,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及技术更新换代。

  “华龙一号”技术上开展的自主研发工作,无疑为核电“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目前核电项目85%的设备国产化率基础上,燃料技术、蒸汽发生器、主泵、DCS 等关键设备都进行了自主化研发,为自主核电出口铺平道路。“华龙一号”在国内和国外市场推进建设将有效带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中国能源报:“华龙一号”技术后续是否还会进行技术优化和升级? 

  邢继:自主化核电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华龙一号”采用渐进型技术路线,逐步改进、持续优化的方针,不断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水准。为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根据经验反馈和需求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比如对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实施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应急区域最小化,简化场外应急;进一步提高系统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提高核电厂的经济性,进一步增强“华龙一号”机组在国际核电市场的经济竞争力。

  原标题:中核“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自主核电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 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走向我的小康生活.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