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厅和宜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成功举办,5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此次活动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0次中华鲟放流活动。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等单位和组织,有业界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以及宜昌的市民群众和学生代表,总计参与人数近千人。
图为放流现场
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包括5个年龄梯队,是我国中华鲟放流史上年龄梯队最丰富的一次,对中华鲟野生资源具有系统性的补充作用。截至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为科学回答中华鲟放流效果,科研人员融合声呐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河口、覆盖长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鲟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一般为9-12龄。此次放流最大的中华鲟已有9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陆续达到性成熟。今年放流中华鲟的标记采用了比往年时效更长的声呐标,连续工作时长可达10年,如果这些放流的中华鲟能够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并顺利洄游繁殖,其体内的声呐标记发射的信号将会被监测系统接收到。
近几年,中华鲟研究所在行业内率先突破了中华鲟单雌性繁殖技术,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再增添一项技术保障;构建了中华鲟人工种群遗传谱系,对人工种群实行了科学的遗传管理;中华鲟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研究、种质资源库建设和全基因组研究工作也同步开展;构建了中华鲟基因组BAC文库,是中华鲟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文库的成功建立为更深层次的开展中华鲟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疾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资源库,是未来实施染色体筛查与筛选、全基因组测序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除了中华鲟保护以外,三峡集团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流域鱼类保护、生态调度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止到目前三峡集团已先后掌握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并实施增殖放流,已累计放流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近150万尾。三峡工程蓄水到正常高水位175米以来,连续7年开展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生态调度后宜昌至监利江段四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大幅增加,2017年超过30亿粒(尾),是实施生态调度第一年的近50倍,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四个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 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取得新进展2019 / 11 / 11
- 回到长江!记者亲历2017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2017 / 04 / 10
- 中华鲟生存现状调查2016 / 05 / 03
- 2020尾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2016 / 04 / 25
- 研究表明:水质污染致野生中华鲟面临灭绝危机2015 / 04 / 13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