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际
GE全球副总裁、中国发电事业部总裁杨丹:
完善能源装备服务需“双化”并举
2016-06-08 10:01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李慧  · 责编:国际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能源装备制造的本土化进程日渐加速。有资料显示,仅以素有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燃气轮机为例,其国产化率已经能够达到70%以上。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设备检修、维护和保养等服务业务的大量需求。  

  在全球能源装备巨头通用电气(GE)看来,完善能源装备服务,应该双化并举,即在注重业务本地化的同时,也要跟上数字化革命的步伐。 

  本地化助推成本下降 

  一直以来,能源装备运维服务技术难、花费多都是令业界头疼不已的问题。GE公司看来,服务业务本地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十分显著,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助力。 

  据了解,以往进口能源装备的维护维修,如果将部件送至海外,将涉及清关、运输、保险等多个环节,费时费力,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与此同时,修理方案也必须在国外制定,修理进度无法及时跟踪;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给整个服务流程平添不少麻烦。 

  而服务的本地化不仅一举打破了上述窘境,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能源装备维修维护的价格。GE已经实现了本地化的燃气轮机维修业务为例,GE全球副总裁、中国发电事业部总裁杨丹此前透露,通过提供燃气轮机的一站式本地化服务,近年来,GE长协用户的燃机修理价格已经下降了10% 

  另据哈尔滨电气燃气轮机 (联合循环)事业部总经理黄蓉介绍,服务本地化不仅推动了服务价格的下降,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维修所用时间,“过去燃机可能一个大的周期要维修六次到八次,现在只需要维修两次。” 

  此外,杨丹也表示,本地化还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避免了因部件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造成能源装备长时间停机,贻误商机,给客户造成损失。 

  数字化潜力挑战并存 

  精密能源装备的运行状况,已经越来越超越人们通过经验和肉眼做出的判断。因此完善能源装备服务业的另一关键,也在于最新技术手段的使用。 

  据了解,GE公司通过自己打造的工业互联网,能源装备各方面的数据汇集GE Predix平台上实现对装备的完全模拟,再把设备的数字模型与实验过的各种工况进行比较,进而在数字层面完成对设备的预诊断,提前把可能出现问题因素消除,尽可能防止出现非计划停机。 

  目前,GE已在中国全面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能源服务。不过,杨丹也坦言,中国的经济体量决定了庞大的能源装备装机量。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相关数据的产出量更是惊人。如此庞杂的数据,如何有效地形成有指导意义的洞察进而优化流程与现有资产,是目前的一大难点。 

  GE的工业互联网,是我们能源服务本地化的强大引擎,” 杨丹说,“当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工业互联网潜力的充分发挥,还会要求产业上下游以及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配合和采取一致的行动。” 

  多项并举做好服务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能源装备的本土化服务,GE还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比如,通过完成对阿尔斯通的并购,GE完善了自身在发电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实现了帮助客户利用各种类型的能源发电。 

  另一方面,GE也进一步加强同本地合作伙伴的联合,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帮助装备制造和配套服务技术切实落地。 

  杨丹指出,在能源服务领域,GE乐于见到竞争,无论竞争来自本土还是国际同行。在尖端能源装备领域GE拥有可观的资源与技术,能够帮助本土同行突破技术障碍,并支持行业的转型升级。 

  他以秦皇岛服务中心为例介绍,该服务中心总投资1500万美元,由GE控股51%,哈动力及南汽轮分别控股41%8%是全球首家拥有6B/9E/9FA 过渡段 360°检验工装的服务中心。 

  “通过建立这种本地化服务平台,为中国市场提供了所需的服务。” 杨丹说,“与此同时,该中心还有70%的业务量来自于海外,也为GE全球的客户作业务支持。切实践行了GE‘源中国,汇全球’的战略。”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