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
全球PM2.5最高的十大城市排名
2016-05-18 09:30  · 来源:千篇一绿  · 作者:  · 责编:节能环保

  5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在数据库中,若以PM2.5排序,全球浓度最高的是伊朗的扎波尔,最高的十个城市中有四个都在印度,其余的在沙特阿拉伯、喀麦隆和中国。

  2016年5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

  本次数据库涵盖了103个国家约三千个城市的PM10和PM2.5年均浓度,其中有210个中国城市。

  在数据库中,若以PM2.5排序,全球浓度最高的是伊朗的扎波尔,最高的十个城市中有四个都在印度,其余的在沙特阿拉伯、喀麦隆和中国。2014年,中国的邢台和保定PM2.5年均浓度分别是128和126微克/立方米,在数据库中高居第九和第十。

 

 

  图表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个城市中,只有邢台等五个城市是监测数据,其余均根据PM10换算而来。若以PM10排序,全球浓度最高的则是位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城市奥尼查。

  全球空气最优的是美国怀俄明州的辛克莱,PM10的浓度仅有3微克/立方米。以PM2.5排序,全球浓度最低的十个城市中有五个都在美国,其余的在芬兰、瑞典、新西兰和加拿大。中国PM2.5浓度最低的分别是台湾的台东、花莲和海南三亚,空气最优的十个城市均在中国的两大岛屿上,其中台湾有八个城市,海南有两个城市。

 

  图表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

  不过,世卫组织强调,不同国家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有的是监测数据,有的是PM10和PM2.5互相换算而来。而且,监测站点、方法、时间跨度也有差异——比如马达加斯加城市塔那那利佛的数据还停留在2008年。

  世卫组织还强调,因为语言原因,有些城市的数据并未纳入统计。而且,还有很多城市还没有空气质量数据,其中就包括那些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

  在本次数据库中,中国城市的PM2.5的数据全部是监测数据,还标明了每个城市的站点数目。PM10部分是监测数据,部分由PM2.5换算而来。据世卫组织标明,中国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统计局以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透露,他们给世卫组织提供了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能够搜集到的63个中国城市的官方数据。

  这是世卫组织第三次发布该数据库,最早的数据是2008年。上一次的数据库发布是在2014年,当时还只有约1600个城市。过去两年间,随着更多城市开始测量空气污染水平,数据库规模几乎翻了一番。

  世卫组织发现了2008-2013年的重要趋势:虽然一些区域有所改善,但全球城市空气污染水平上升了8%。

  在西太平洋低收入及中等收入组别中,空气质量堪忧——仅有约5%的城市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PM2.5浓度有下降趋势。

  不过,根据一家国际环保组织的数据分析,对于中国来说,2015年中国有九成城市和2014年相比PM2.5都有不同程度下降,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355座城市的PM2.5平均值同比降低了8.8%。

  据之前的报道,以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来排名时,邢台在当时的1600个城市中浓度最高。

  在列次发布中,世卫组织都强调,发布数据库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唤醒人们重视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因为全球数据显示,在空气质量城市监测数据的地区中,八成以上的居民呼吸的空气质量都超出世卫组织的限值。其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里,有98%不符合世卫组织空气质量指南。但在高收入国家,该比例为56%。

  “空气污染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好消息是更多城市正在加紧监测空气质量。”世卫组织家庭、妇女和儿童卫生事务助理总干事Flavia Bustreo博士说,“当肮脏的空气像毯子一样裹住我们的城市,最弱势的城市人群,也就是最年轻、最年老和最贫困的人,受到的影响最大。”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