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来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政策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以各部门项目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体现,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推进生物质能又好又快地发展[27]。
5发展前景及建议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均占有可开采石油资源十分贫乏,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然而,自1993年起,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石油年自给能力为1.3~1.5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耗量的52%,突破2亿吨,尤其是近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大规模发展,矿物燃油的短缺几成定局[28]。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在众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为此,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生物质能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将全面促进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kW,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 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3,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m3,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根据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针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阻碍性的因素,如原料资源短缺、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不完备、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发展新的生物质能资源,建立能源基地。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已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发展多元化原料是大势所趋。今后,应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利用山地、荒地和沙漠,发展新的生物质能资源,研究、培育和开发速生、高产的植物品种,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发展能源农场、林场,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提供规模化的木质或植物油等能源资源。
(2)加大研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键技术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必须加大对我国生物质能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生物质能的新技术引进、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并进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特别是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生物质能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要将生物质能源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中,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物质能源工作,健全配套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机制和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和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恩惠.生物质燃油的应用前景[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8,(8):44-47.
[2]孙永明,袁振宏,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06,2(126):78-82.
[3]袁振宏,吕鹏梅,孔晓英.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应用现状和前景[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12):13-21.
[4]孔令刚,蒋晓岚.生物质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与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07,9(9):100-104.
[5]王九臣,戴林,田宜水,等.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276-282.
[6]刘新建,王寒枝.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3(3):5-9.
[7]匡廷云,白克智,杨秀山.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J].化学进展,2007,19(7/8):1060-1063.
[8]全国林业废弃物资源和能源林资源状况概要报告[C]//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资料.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2006:44-49.
[9]苏亚欣,毛玉如,赵静德.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7.
[10]张蜗诂,王君,林中萍.美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12):5-8.
[11]钱能志,尹国平,陈卓梅.欧洲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验[J].中外能源,2007,12(3):10-14.
[12]官巧燕,廖福霖,罗栋粲.国内外生物质能发展综述[J].农机化研究,2007,11(11):20-24.
[13]蔡利祥.欧洲三国生物质能源利用状况与启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106-108.
[14]朱行.巴西生物燃料发展现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7,6(6):47.
[15]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7-90.
[16]黄金煌.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建议[J].能源与环境,2008(4):76-77.
[17]胡国全.农村沼气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8(5):15-17.
[18]孙纯,梁玮.我国生物柴油开发生产现状[J].天然气工业,2008,28(9):123-125.
[19]杨仕品.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157-160.
[20]吴创之,庄新姝,周肇秋,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可再生能源,2007,29(9):35-41.
[21]李志军.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7):139-141.
[22]李艳芳,岳小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37-41.
[23]赵军,许庆利,孔海平,等.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及研究现状[J].浙江化工,2006,37(3):13-15.
[24]田宜水,赵立欣.中国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现状与展望[J].生物产业技术,2007,9(l):37-44.
[25]董玉平,王理鹏,邓波,等.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37(3):64-69.
[26]孟海波,赵立欣,徐义田,等.用粗糙集理论评价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198-202.
[27]李景明.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11-17.
[28]陈锦清黄锐之.基因工程创制油菜种子基生物燃油的关键技术[J].生物技术通报,2005,(6):46-50.
原标题:生物质能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