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
芬兰的智慧城市建设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思考
2016-07-28 17:0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编:节能环保

  芬兰,作为世界上率先启动生态智慧城市发展和推进清洁技术创新战略的国家,近年来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委(科技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方省市(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密切开展双边合作,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在生态智慧城市领域,世界多国(新加坡、瑞典、丹麦和英国等)均与我国开展过双边合作,但中芬合作项目数量、合作深度和创新能力均较为突出。本研究系统调研中芬建交60年来,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的政策轨迹、试点项目进展,特别是对合作模式进行剖析。总结中芬合作经验,并结合中芬国情城镇化建设需要和双边外交前沿等基础,就"十三五"中芬生态智慧合作进行初步展望,提出智慧共享、资源整合、金融创新、合作开发、产城联动和共对挑战等六大战略方向。

  一、引言 

  芬兰于1950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60多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从外交层面分析,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建立了约23对友好省市,覆盖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域(江苏、海南、河南和黑龙江)和多个城市(东北、西南、华东、中部等)。合作的行业包括生物制药、创意设计、高端服务、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2015年4月,芬兰大选结束,席比拉(Juha Sipila)成为新任芬兰总理,他指出要在未来10内创造20万个新工作机会,振兴芬兰经济。2015年10月,中芬建交65周年,这将在中芬外交上产生深刻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同期正在推进城市的绿色化发展。它为中芬建设环境合作提升高度、整合力量和工作设计创造了条件。

  二、芬兰在生态智慧新城建设方面的优势 

  2.1 世界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发源地 

  "生态城"(Ecocity)一词,最早由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瑞杰斯特于1979年创立,而生态城概念最早起源于芬兰艾洛?帕罗海默教授,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将生态城战略作为机构创新的关键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芬兰建有世界上首座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2009年,芬兰提出数字生态城的概念,它结合传统的城市功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和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集生活、工作、休闲、生产等于一体。该规划建设模式在芬兰,特别是赫尔辛基大都市的新城开发计划中被广泛应用。芬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赫尔辛基创业设计产业发达,被评为2012世界设计之都,被Monocle杂志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芬兰空气质量位于世界最清洁空气行业,位居欧洲第一。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4-2015,芬兰位居第四(前三为瑞士、新加坡和美国)。

  2.2 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清洁技术体系高度发达 

  芬兰传统的主导经济造纸工业、农林业和无线通讯正在衰退,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正在突起。芬兰从事清洁技术企业(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年均产业增长速度超过15%,2014年总收入超过200亿欧元,芬兰上届政府规划到2020年,清洁技术行业收入达到500亿欧元。根据芬兰就业与劳动部的统计,2011年,芬兰经济贡献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产值450亿欧元;其次是森林工业,产值217亿欧元;清洁技术产业位居第三,产值214亿欧元。2012年,清洁技术产业迅速增长15%,产值达到246亿欧元,升至第二大产业),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列入全球清洁技术创新能力前五(2012-2014),属于第一梯队的"孕育创业型"国家;中国排名19(2013年),在规模化生产、创造就业和吸引投资以实现大规模市场应用方面的投入方面做出了很大投入,属于第二梯队"商业化型"的国家,技术领域包括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保护、测算、分析和净化、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废水处理等,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如瓦萨市能源公司140多家,每年产值约44亿欧元,其中80%出口,该市10%的人口在该行业工作(全市人口11万),有竞争力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智能电网、智能电站、能源效率、节能建筑、海运能源效率。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清洁技术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国外。2012-2014年建,该产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德国、中国、瑞典、法国和俄罗斯。

  三、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总体概况 

  3.1 政策沿革 

  芬兰多部委、局(未来委员会、环境部、就业和经济部、农林部和国家技术经济局等)、地方城市(赫尔辛基等)和行业(清洁技术、信息科技和创意设计等)均注重对华合作。自2007年,中国能源局与芬兰环境部确定在生态环境领域展开合作开始,围绕城市建设和应用科技创新主题,逐步细化到生态城市、技术(创新、贸易)、土壤修复、水利合作和建筑环境等,按时间顺序涉及到国家能源局、商务部、科技部、全国政协、水利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其中生态城市领域的合作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2009年商务部推进的中芬生态园区建设就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视。科技部分别从2013年和2014年开始推进中芬纳米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实质性资助研究,并设立中芬中小企业清洁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自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新城开发和既有建筑改造保持高速增长,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新的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在全国推进低碳生态城镇建设,逐步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并与绿色建筑同步实施,上升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为落实2013年4月,芬兰总统尼尼斯特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的两国"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定位,在可持续城市规划、能效提高、建筑物节能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愿,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芬兰环境部于2014年5月签定了《关于建设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五个重点合作领域,其中第一阶段工作于当年启动。

  3.2 城市试点 

  自2007年开始,芬兰就业和经济部等就和我国商务部在我国地方城市(天津、江西九江等)展开研讨并探索合作开展生态城试点示范建设的可能性(表3)。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交流活动,均围绕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强调用先进技术整合方案来促进中国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如2013年的"美丽北京"和2014年的"纯净芬兰";同时生态环境技术贸易对接,也在地方省市的促进下进行尝试,如张家港的技术转移大会;自《新型城镇化规划》颁布以来,特别是试点方案的发布,综合集成、综合的生态智慧解决方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尝试整合中芬生态智慧建设的垂直要素,开展综合技术创新,首先从研讨开始尝试,如2015年1月由中国工程院主导,中科院院所和芬兰方面开展的绿色低碳城镇化研讨。通过交流互动促进了中方对芬兰的清洁技术服务能力的深入了解,同时启发了中芬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和试点示范的思路。中芬政府间合作备忘录签定的同期,试点示范工作同步得到推进,并得到外交层面的支持。

  2010年3月中芬建交6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芬兰期间签署"中芬数字生态城(China-Finland Digitial Eco-city)"政府间合作项目。在中、芬科技合作联委会指导下,"数字生态城"项目在中国进行推广,芬兰国家技术委员会、就业和经济部、环境部、国家技术创新局、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农林部、欧洲事务和外贸部、投资贸易促进署、清洁技术委员会、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芬兰贸易科技中心、中国芬兰创新中心、赫尔辛基市、芬兰设计师协会等单位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等均参与推进。

  截止2014年底,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按照启动时间顺序共计四个: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与此同时,两个地方性产业型合作项目: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以及三个推动中的试点:中芬可持续生态城(江苏苏州)、香港中芬生态城(辽宁大连)、中芬生态产业园(江苏扬州)。

  四、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分析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

  4.1 突出合作型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 

  我国在清洁技术培育、孵化和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芬兰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从中芬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城市规划、人口布局、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和建筑节能等),结合芬兰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开发适宜性技术,并予以集中集成示范。如科技部推进的共青数字生态城和丹阳数字生态园区项目。与此同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4.2 强调机制标准建设专门设置资金保障。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建设基本在每个城市都在同步推进,截止2014年9月,全国至少有900座新城(城市规模平均在43平方公里)。新城建设不仅要有低碳生态和智慧的理念,同时要致力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国际合作生态智慧试点项目,更需要强调机制保障和标准建设,为我国形成具有指导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标准提供有效参考。如商务部,在推进中芬生态项目中,将其纳入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总体框架下(包括中德青岛生态园、中国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法合作沈阳生态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和中芬北京生态园)运行,成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就是便于国际合作生态园之间开展进行交流,互促互动。与此同时,商务部专门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保障顶层设计运行有机构支持和专家智库支撑,并聚焦开发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导性标准体系(于2014年制定《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同时适度超前,引导好全国开发区的生态转型发展。

  4.3 试点示范注重产业导入以及部门协作 

  结合我国新城进程中的教训,城区或园区的开发务必要有产业的导入,即便是居住型的片区开发,更需要扭转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粗放思路,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芬兰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带动区域的成熟发展。如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鉴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划分和协调边际成本,国际合作在融合促进部门协作方面有先天优势,有些中芬项目从地级市上升到省一级,并得到国家重视,有助于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如中芬生态谷(北京门口沟)和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江苏镇江)等。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