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
石油类污染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016-09-09 11:56  · 来源:中地泓科  · 作者:贾晨夜  · 责编:节能环保

  油田区和石油化工区土壤均受到了石油及其炼化、裂解产物的污染。石油作为具有高疏水性、低水溶性特征的污染物,在土壤介质中表现出复杂的相态。由于石油大部分组分具有低溶解性,因此除部分使用溶解于土壤空隙中的水分之外,大多仍以纯液相的形式存在于土壤空隙中,部分则蒸发到土壤气体中。石油在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结构与性质改变,形成土壤污染,具体表现如下:

  (1)油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水环境条件,造成油田区土壤盐分积累,使得大多土壤表现为弱碱性或碱性。经测定,各油田土壤pH值均高于7.17,最高达8.8。

  (2)油田区土壤的可溶盐含量大部分高于0.2%,为盐化土;个别土壤样品可溶盐含量超过4%,为强度盐化土。

  (3)油田土壤中,速效N和速效P含量偏低。速效N含量一般低于100mg/kg;速效P含量普遍低于20 mg/kg,仅占总P的5%左右,属于典型的贫营养土壤。

  (4)污染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是由于污染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组分参与到有机质组成部分,江汉油田、华北油田和大庆油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比其他油田高。

  (5)石油的强疏水性导致高含油土壤具有疏水性,土壤储水能力下降,含水率降低。石油污染土壤含油量与含水率关系如图1所示。当含油量超过8%时,土壤含水率一般不超过5%;土壤含油量低于8%时,含水率则随油田区气候条件、土质等因素的变化而具有差异性。

 

  图1 石油污染土壤含油量与含水率关系

  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作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淋滤和下渗是造成地下水长期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直接或间接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危害。世界范围内约1%的地下水受到了石油的污染。

 

  (1)石油烃及其组分通过土壤向地下水的迁移,会造成地下水环境中石油烃组分的不同程度检出,降低地下水的品质。中国部分石油化工区,由于包气带土壤的石油污染所造成的地下水水质恶化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地下水中含油量高达20~30 mg/L,苯含量高达20~50 mg/L,水井报废、居民搬迁,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功能,对当地的工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2)由于石油烃有机污染物分解缓慢,造成地下水水体污染问题显著。监测数据表明,油田区地下水据油井等污染源500m范围内为Ⅴ类地下水,1500m监测点地下水中的含油量仍达到Ⅳ类标准。

  原标题:石油类污染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