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
保障环境监测生命力 这三个要素不能少
2018-03-09 14:19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作者:  · 责编:肖菁菁

   环境监测,为生态“治病疗伤”的前哨站,是“望闻问切”的必要手段。高科技的应用,能为环境监测注入“新鲜血液”;管理体系的升级,让环境监测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道路;数据真实性的保全,是环境监测作为保护生态的擎天柱之生命力所在。

  2017年3月7日,欧洲“哨兵”系列地球观测卫星“2B”成功进入轨道。据了解,其与“哨兵—2A”为同一组,主要用于监测土地环境。同时,该系列的“4”和“5”组卫星监测地球大气环境,“6”组负责海洋环境。

  卫星,作为一种环境监测的高科技手段,有条件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运用,中国也不例外。2016年底发射升空的“碳卫星”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是我国自主研制,而且是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2018年2月28日,该卫星提供的数据成功绘制出了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正如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出的,环境监测工作加入现代科技基因相得益彰。为了巩固碧水蓝天的保护成果,进一步加强生态护盾,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创新步伐要持之以恒。

  PM2.5、PM10、VOCs、粉尘颗粒物、氮氧化物、重金属、射线、噪音等众多数据,无一不需要收集、分析、监测和管理。目前,能够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作用的技术很多,例如污染源识别定位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等。

  业内专家已经断言,环境监测的脉络会与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紧密相连。当然,光有技术,没有管理也是空谈。

  按照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管理现状来看,科技水平的提升对整个体系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监测系统管理要求的上升又转而表现在,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也要提升;在新形势下,构建科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任务也逐步展开了蓝图。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新格局已初见雏形,未来如何完善也被纳入规划。总的来说,监测事权上收,完成体制改革,致力于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明确各层级环境监测责任,落实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信用评价工作,确保真抓实干见成效。

  当然,环境监测的核心是数据,数据的关键在于“真、准、全”。因此,环保部已经明确表示,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国家机关重点提出,斩断行政干扰途径,威慑力十足。

  “谁出数,谁负责”,并且终身追责的严厉制度,致力于拧干数据水分,还原环境监测真实面貌。让人“不能”打环境监测数据的歪主意,让人“不敢”对环境监测数据动手脚,我国用严打严惩的姿态,重拳出击,层层传导治污压力。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