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简称《报告》)。记者注意到,《报告》新拓展的“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专题显示,2010年—2017年,全球大气CO2浓度呈上升趋势,且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
“说明自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增长、抑制全球变暖目标并没有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全球共同努力。”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说,中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政府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但中国仍是碳排放大国,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减排压力。
王琦安介绍,《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分析了全球及重点地区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状况,探讨了全球碳源、碳汇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
全球大气CO2浓度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是人为活动导致的CO2排放(碳源)、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碳汇)和大气传输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某一区域来说,若碳排放大于碳吸收,该地区表现为碳源,反之则表现为碳汇。
《报告》显示,全球主要碳排放源高值区域分布于美国东西部、西欧、东亚及南亚北部地区,低值区域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中部、北美洲北部以及亚欧大陆北部。主要碳汇高值区域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森林地区,以及全球主要热带雨林地区。全球碳源汇是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的共同结果,需通过加强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从而控制碳源排放量,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增长。
“目前全球碳浓度遥感观测难以做到全天候、全视角、全方位对碳排放源和陆地碳源汇进行实时监测,因此构建全球碳浓度卫星监测网络仍需各国共同努力。”王琦安说。
本次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重点区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选定 “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与“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3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 未来十年全球每年需减排2.7%2019 / 11 / 28
- 第一用煤大省再上控煤“紧箍咒”2019 / 11 / 20
- 国际车企发起“碳中和”挑战2019 / 11 / 11
- 创新低碳机制转型 共建城市美好生活2019 / 05 / 09
- 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019 / 04 / 01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