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气候科学建模显示,如果近期三氯氟甲烷(CFC-11)排放增长持续下去,可能会让南极臭氧洞的恢复时间延迟10年以上。目前认为,CFC-11的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且新增排放并未找到来源,但如果能设法快速暂缓,则可以将这一延迟时间控制在几年以内。相关研究发表于20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
在排放到平流层的源于人类活动的氯中,约有四分之一来自CFC-11,其产量也一直受到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控制。根据议定书的规定,2010年开始逐步淘汰CFC-11的使用,议定书生效后,科学家曾预计南极臭氧洞将于21世纪下半叶早期恢复到1980年的损耗前水平。我国于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加入议定书。近30年来如期实现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截至今年5月统计数字,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2018年,有报告称CFC-11排放自2005年以来并未出现预期的下降,但这一研究在方法和精度上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能对排放源做较为准确的定位,因此新增CFC-11排放尚未找到来源。
在最新研究中,英国利兹大学研究人员马汀·奇珀菲尔德及其同事,构建了一个最新的、详细的大气化学输送模型,调查了这些额外排放对极地臭氧恢复造成的影响。
研究团队分析了CFC-11排放的三种可能趋势:一是立即停止排放;二是以一定的排放水平继续;三是在未来10年里逐渐停止排放。模拟显示,排放对臭氧洞的影响迄今较为有限。但是,如果排放以一定的水平持续,臭氧恢复至1980年水平的时间或延迟约18年。如果排放在未来10年里逐渐减少,延迟的时间约在两年左右。
而稍早之前的报告认为,要全面回答CFC-11的排放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环保风云下 清新环境的变与不变2020 / 02 / 17
- 中钢协将推动差别化“环保限产”和“错峰生产”2020 / 01 / 14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 年度《排放差距报告》2019 / 11 / 28
- 首都机场打赢蓝天保卫战进行时2019 / 10 / 24
- 强化源头管控,北京建立移动源新车全过程管理体系2019 / 08 / 01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