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广阳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复工。如果不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施这一项目,这里已成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的房地产建设工地。通过科技加持,未来的广阳岛将成为清洁能源利用率100%、绿色交通出行率100%、生活垃圾及污水零排放的生态绿岛。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长江在浩浩荡荡的不息奔流中,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形成中国经济大动脉。但千百年来,她也饱受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过度开发之痛。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年来,11省市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长江大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政策与法规先行,打出治理组合拳
3月10日傍晚,南京滨江外滩江面上出现成群江豚,互相游动追逐,还有江豚不时跃出水面。许多市民拿出相机、手机,争相拍摄。
在江边绿道健走骑行、在观景平台拍摄江豚戏水,已经成为许多南京市民的一项休闲活动。目前,全国唯一在主城区附近的江豚保护区就设在这里,南京人为此放弃了江边的灯红酒绿与船来车往,取而代之的是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60公里滨江风光带。
3月2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宣布,近期将制定出台《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全面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长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一度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痛心疾呼。
201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几年来,沿江省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地有声。
2020年第一天,青海发布《关于黄河等十河三湖管理范围的通告》,为生态保护再让出10米的空间,给长江、黄河、澜沧江在内的10条河流划定出生态管理“10米线”。
3月26日,《2020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出台,将在长江及重要支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新体系,做好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成为今年四川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8年,湖北出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相关工作方案》,探索出实施专项战役、分类施策、协同作战、标本兼治等“湖北经验”。
从2019年4月起,安徽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点对点”解决问题,打好打赢长江安徽段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
在保水中治水,长江再现碧水长流
青海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好长江源对整个长江生态的改善意义重大。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意深长。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省多措并举不断加大河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做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文章。
监测显示,2007年以来,上述三大河流水源水质已持续12年达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表示,目前,长江水质总体处于比较好的状态,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水污染导致水生物种死亡的现象极少,这与源头优良水质分不开。
在长江上游的另一个重要水源发源地四川省,也在围绕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协同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这几天,在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涛,正推进《长江上游旱坡地氮磷径流流失综合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等项目研究工作。
“水利工程中不仅要关注输水效率,也要重视沿线水体污染拦截。”他说,该项目相继研发了长江上游丘陵区面源污染源头减控、过程阻控和末端治理等流域“减源、增汇、截获、循环”全程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比如将灌溉沟与排水沟区别对待,通过建设生态水沟,能有效拦截农田径流所携带的50%的氮、60%的磷。”
通过持续整治,奔腾不息的长江,正翻涌着生生不息的绿水清波。据统计,2019年1月至11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边去黑边增绿,生态修复激发生机活力
在《2019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13个字——“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全部关闭。”
外人或许不懂,但湖南人都很清楚它的分量。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是重污染区,湖南将其定为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的五大重点区域之一。2018年底,这里261家企业全面关停退出。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都是曾被喻为湘江流域环境“毒瘤”的区域。现在,在3578个整治项目,1182家涉重企业关停的治理下,毒瘤一一被去除。与此同时,湖南还在湘江流域县以上城镇建立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退出湘江干流500米范围内2273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清理“毛细血管”。
54岁的姜育龙是安徽省旌德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林长,也是全县200名村(社区)级林长之一,对于这个“身份”,他解读得很透彻:就是要带领同事在这个“天然大氧吧”里继续护绿增绿,还要想办法为园区增加效益。
2017年6月,旌德县率先在安徽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根据全县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地形情况,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共248名,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去年10月,在旌德县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合肥、安庆、宣城等地先行试点,2018年全省建立了五级林长制体系。
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安徽省在“三河一湖一园一区”多点发力,即皖江生态文明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黄山国家公园、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目标任务,安徽省已实施重点项目543个,包括生态建设类、污染防治类、循环低碳类等项目,总投资6121亿元。截至去年底,全省已超额完成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

- “三峡系”保护长江三项目同时开工2020 / 04 / 01
- 长江大保护助力疫情防治 有序开复工推动经济发展2020 / 03 / 21
- 水利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建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合作机制2020 / 03 / 19
-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 守住“家底”,为发展“留白”2020 / 02 / 28
- 长江重点水域开启常年禁捕2020 / 01 / 03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