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会展文字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2020-01-02 17:43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2019年12月27日-29日,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低碳发电专业委员会和火力发电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电站锅炉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热力发电》编辑部协办。会议吸引了近300位来自国内外电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的专家代表参加。本次会议重点聚焦的主题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构建与优化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关键换热设备设计,超临界二氧化碳旋转机械设计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运行控制技术。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锐,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月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姜培学,华北电力大学能动学院院长徐进良,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院长严俊杰,上海理工大学能动学院院长杨其国,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魏进家,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绍增,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海燕,西北电力设计院总工朱军等。

  王月明在欢迎辞中表示:当前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能源电力工作、推动新时代能源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事物、发现新机理、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工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正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变革型发电技术,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其在高效灵活火电、高温光热发电、新一代核电和舰船动力系统等领域都被认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讨论会,能够深入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推动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的进步。

  孙锐在致辞中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飞跃,有力满足了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凭借着效率高、尺寸小、灵活性好等优势,备受电力行业广大科研人员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也越来越多。2018年“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技术”就入选了中国科协能源领域十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之一。近期,由电规总院牵头,正在组织开展《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发电领域的编制工作,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也是其中的重要的技术之一。不过,可以看出,尽管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前景很好,但是依然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借此次学术研讨会之机,多交流、多合作,共同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的进步。也希望这样的研讨会能办成系列会议,给大家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精心组织安排了大会主旨报告、重点项目进展报告、科技创新论坛、工业创新论坛和青年创新论坛,共计60余场次精彩报告,各场报告均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中科院电工所王志峰研究员、清华大学姜培学教授、西安热工院李红智教授级高工、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严俊杰教授等分别做得名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在太阳能、核能、燃煤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探讨”,“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规律与应用”,“西安热工院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研究进展”,“超临界二氧化碳先进动力循环的研究”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系统构型优化”的大会主旨报告,精彩纷呈,反响热烈,提升了与会人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的认识。

会议合影

会议现场

何雅玲院士作报告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