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栏目>汽车
协同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汽车与交通
——百人会·清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研修班开课
2016-10-10 17:33  · 来源:  · 作者:李靖  · 责编:吕学谦

  2016年10月8日-9日,百人会·清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研修班第三期课程在清华大学开课。高层研修班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为汽车产业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时刻关注着汽车产业的相关热点话题。因此,随着近期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话题的持续升温,高层研修班也将此次课程的主题设定为“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与交通”。

  此前,高层研修班已经围绕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融资举办了两次课程。据了解,本期高层研修班还将有三次课程。 

  融合多元技术  塑造智能汽车架构 

  汽车作为除手机外的另一个移动终端,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汽车的这份社会属性也令汽车产业转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 

  如电动汽车一样,很多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也将“汽车智能化”视为朝阳产业。中国、美国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智能交通、汽车相关的政策及实施方案。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课上介绍,目前的智能汽车可分为两种模式:自主式和协同式。自主式智能汽车的感知、决策、执行等行为都基于车载设备,所有行为都依靠自身来完成。而网联式智能汽车的控制感知要依靠通信,部分决策也要通过云端来处理,并依靠云端来控制车辆。 

  “虽然网联化可能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但确实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李克强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主式和网联式相结合,不仅能够通过自身车载设备进行感知、决策等行为,也能够通过车联网在云端进行处理。” 

  加速新一代智能汽车的到来,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李克强介绍,第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感知定位系统,包括高精度定位系统、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等,它能够赋予智能汽车一双“慧眼”,给予汽车感知的能力。 

  第二个关键技术是决策与控制技术。当感知定位系统将环境感知反馈给智能汽车时,智能汽车需要具有规划、决策、控制等能力,以应对复杂的交通情况。 

  第三个关键技术则是安全技术。很多互联网公司提出的智能汽车概念,都以追求减轻负担、娱乐、共享、便捷出行为目的。但实际上,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以安全、效率、节能减排为前提的。“智能汽车的本质首先是在安全,其次就是效率。正因为现在汽车的安全存在局限,才需要汽车的智能化,促使汽车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也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李克强表示。 

  协同与突破  构建智能交通体系 

  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交通,“安全”这一观念都从未改变。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介绍,近日美国启动的智能交通规划首先就是保障交通安全。其次是提高运输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同时还提出鼓励创新,推动信息共享。 

  智能交通是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在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的发展。其构想是打破原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原有的运输范畴和整体框架,核心是用机器和系统的可靠性、低错误率来代替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电动汽车应用研究室主任刘文峰介绍,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经历了起步、技术攻关、突破应用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第四阶段:创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什么呢?”刘文峰告诉学员,“是交通领域走出自己的‘世界’,开始和互联网、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进行跨领域接触和交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交通基础设施一定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而是土木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新能源设施的协同、融合。 

  新一代智能汽车到来的时间表正加速提前 

  “下一个时代叫做‘汽车的2.0时代’。”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表示,“从车、到路、到人、到整个生活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现在很多厂商正在做的自动驾驶。” 

  李克强也表示,自动驾驶更像是共产主义,虽然短期内暂不能实现,但方向是正确的。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刘文峰,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目前自动驾驶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成熟度。未来还是要考虑社会环境问题和司法问题。” 

  对于智能汽车,荣辉还赋予了它一个新鲜的概念:定制化服务。荣辉表示,未来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生产出自己独特的汽车。 

  高层研修班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平台,其课程包括政策、核心零部件、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投融资、商业模式等,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通过这两天的课程,老师们的引导,给了我很多灵感,对我们公司也很有帮助。”一名学员对研修班如此评价。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