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领域也随着一纸通知的下发,迎来了新气象———正式进入“后补贴时代”。
该通知系2016年12月29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今年1月1日起,《通知》正式实施。
补贴的下调,自然最为牵动大众神经。《通知》明确,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各类车型2019~2020年中央及地方补贴标准和上限,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退坡20%。同时,分别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其中地方财政补贴(地方各级财政补贴总和)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
此外,“提高车型目录门槛”“建立惩罚机制”“引入动力电池新国标”等亦成为公众关注的热词。
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
记者注意到,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将以动力电池为补贴核心。“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及其上游的电池行业,将进入注重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实质性提升阶段。”业内人士分析称。
《通知》明确,以电池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进步水平为核算依据,设定能耗水平、车辆续驶里程、电池/整车重量比重、电池性能水平等补贴准入门槛,并综合考虑电池容量大小、能量密度水平、充电倍率、节油率等因素确定车辆补贴标准。
此外,在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领域,补贴标准也将进一步完善,具体“按提供驱动动力的电池电量分档累退方式核定”。
更多的参考指标意味着更高的准入门槛。因此,《通知》强调,要引入动力电池新国标,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充放电性能等指标要求,设置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门槛。
毫无疑问,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此顶层设计的目的之所在。
而这也与日前出炉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有关新能源汽车的部署,不谋而合。
在上述《规划》中,“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抓手。
基于现状,在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要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超前布局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现电池材料技术突破性发展。同时加快推进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提升动力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恩威”并施建立惩罚机制
刚柔相济,可使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理性规范。
继2016年9月,财政部将新能源汽车部分严重“骗补”的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曝光之后,2016年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了对苏州金龙等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处罚措施包括对涉及“有牌无车”的4家企业给予“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等。
在经历了“骗补”风云之后,对涉事企业的处罚彰显出政府严厉打击的决心,也为惩罚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知》明确,对违规谋补和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补的企业,追回违反规定谋取、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相关企业和人员予以罚款等处罚,涉嫌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查处。同时,依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暂停或取消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取消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
此外,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对把关不严的责任人予以追究,加大对骗补等失信企业处罚。
记者发现,为规避地方保护主义,《通知》还特别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限制外地品牌车辆及零部件、外地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进入本地市场。
显然,打政策“擦边球”、虚报谎报等“钻空子”的做法终究难以为继。在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的形势下,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内生竞争优势,才是正道。
多维度提升安全系数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纳入补贴考核标准。《通知》明确,对在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的产品,视事故性质、严重程度等采取停止生产、责令立即改正、暂停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
同时,建立市场抽检机制,强化验车环节管理。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及产品,及时清理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大家总是抱怨里程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但是没有了安全这一基础,里程的远近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谈及安全的重要性,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深有体会。
不容忽视的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几年来,市场上对安全的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这说明广大消费者除了里程焦虑,还普遍存在着安全焦虑。“安全焦虑已经成为横亘在行业发展面前的新一道关卡,着一把火就可能会毁了一个行业。”徐和谊强调。统计数据显示,电动汽车事故多由电池组技术故障引起。如何破题?产品安全功能设计、产品测试验证、售后服务和培训三个方面是提高安全性能的着力点。同时,电动客车必须从防水、防火、防触电、乘客逃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从研发制造、运输存储、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着手,在电池安全、控制安全、高压安全、电磁兼容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安全技术水平。

- 土壤“疗伤”还需加强修复技术创新2016 / 10 / 17
- 我国完成超临界水冷堆首阶段研发2014 / 06 / 12
- “超临界水冷堆技术研发”项目通过国家验收2013 / 12 / 26
- 光伏降补倒逼产业提质增效2018 / 06 / 08
- 光伏企业借力“石墨烯+”降成本2018 / 03 / 27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