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栏目>汽车
中国能源安全跨越警戒线 新能源汽车积分新政需尽早发布
2017-04-28 17:16  · 来源:第一电动网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二月份中石化出了一个报告,可能很多人没有重视。这份报告提到,2016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与前年相比,跳跃了5.9个百分比,达到65.5%。最近我从石油界的人士得知,随着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我国两大油田产量大幅下降。估计今年对外依存度要逼近百分之七十。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记得多年前与相关部门官员交流时,说百分之六十是个警戒线;现在随着新车产销量以每年靠近三千万的速度猛增,对外依存度似乎稀里糊涂地在冲向百分之七十,甚至有可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如此下去,印度洋或马六甲海峡周边的任何一个小国家就可以遏制中国经济的命脉。

  一九七三年中东石油战争期间,欧佩克第一次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当时美国石油紧缺,油价涨了四倍;加油站前汽车排长队等油。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石油危机”。那一年这个有着十多个航母舰队的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产油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是百分之四十。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是太快而是太慢。

  2016年中国新车产销量超过两千八百万辆。新能源车占销量比为1.8%。我们估计去年中国民用车保有量为一亿八千四百万辆(不包括三轮车和低速卡车约一千万);并预测保有量将继续以每年3.1-6.9%的速度增长。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一年间,中国新车市场以平均每年16.2%的速度扩张。今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为7%。官方预测到2030年新车销量为3800万辆或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长。

  但是,假如我们设想中国新车市场从今年开始到2030年零增长,2030到2040年每年以-2%的速度紧缩(图一),同时我们采用了三部委的《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中的非常乐观的技术路线图和加州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想速度(表一);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2040年依然会达到到美国汽车保有量的一倍:五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9%。那时中国的千人363辆汽车的普及率会使得爱护环境钟爱公交和自行车的荷兰人感到惭愧(千人普及率:528辆)。

\ 

  图一 假设“几乎没有可能的”零增长和负增长

\ 

  表一 每年汽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高速上升

  据粗略估算,目前中国平均每辆车每年原油消耗量达1.38吨而每家有两辆车以上的美国每辆车耗油1.49吨。这样到2040年,中国所有的民用车共需四亿七千万吨油[1]。2014年,中国的交通行业原油消耗占全国原油消耗的38%;据美国交通部统计,美国汽车用油占全国用油的45.5%。假如设想到2040年汽车用油占全国用油的百分之四十,那全国原油需求量将达12亿吨左右。而在2015年,美国全年原油消耗为8.62亿吨,欧洲6亿吨,中国5.6亿吨。12亿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

  表二 即便是可能性几乎没有的零或负增长,中国2040年—(单位:百万)

\ 

  图二 零或负增长及新能源车高速引入情景下的2040年

  以上的分析说明,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需要大大加快。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共享十分必要;但政府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影响了公交轨道交通的最优化发展。此外,国家把汽车行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点。汽车行业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就业的主角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超过五千万人口的发达国家都曾经或现在是汽车制造大国。缺油,雾霾,又要减排,那汽车的发展就只能靠新能源车了。2020年的补贴要退陂,能够在全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只能靠积分政策了。但是任何与汽车相关的新政需要给企业一定的准备时间;毕竟设计、研发、生产新车需要几年的时间。

  所以,我在此呼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或碳排放政策尽早发布实施。可以先从小比例开始,逐步快速上升。当然也要做得合理,减少执行中的复杂性。尽快把原油对外依存度减少到警戒线以下。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