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栏目>汽车
C-ECAP新规首次启用 热销车接受生态性能评价
2019-11-27 16:12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  · 责编:吴起龙

  2019年11月27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C-ECAP管理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生态汽车抽车评价结果,据悉这是管理中心启动2019版新规后,发布的首批车型成绩。

  据介绍,此次评价的5款车型均为目前市场上的热销车型,涵盖了经济和豪华车型,分别为:北京现代领动2019款1.5L CVT智炫·精英型、沃尔沃S90 2020款T5智逸豪华版、奔驰C级2019款C 260 L运动版、一汽丰田卡罗拉2019款 1.2T S-CVT GL先锋版、新一代上汽大众朗逸 2019款1.5L自动舒适版。

  解析1 车内空气质量项目整体表现良好

  新版规程车内空气质量项目分为常温VOC检测、高温VOC检测和主观气味评价3部分。依据评价规则,车内8种挥发性有机物(VOC)若要达到满分,苯、甲苯、苯乙烯、甲醛等物质含量需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十分之一(例如,国家现行标准甲醛限值要求:0.1mg/m³,C-ECAP零分限值:0.1mg/m³,C-ECAP满分则要求低于0.01mg/m³),这对企业来说挑战较大。而由检测结果可知,无论是常温条件还是高温条件下,5款参评车型的VOC均表现优异,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标准的持续宣贯、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以及汽车厂家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在主观气味评价方面,C-ECAP管理中心依据新版规程对车内气味进行1级最优、6级最差的6级制评分。由5款参评车型的检测结果可知,只有1款车型达到3级,其余4款车型均为3.5级。气味3级意味着进入车内会闻到气味,但不刺鼻;4级时则会闻到刺鼻气味,3.5级介于二者之间。

  解析2 车内噪声项目各有优势

  车内噪声项目在60km/h匀速行驶的工况外,新增了发动机怠速和120km/h匀速行驶工况,在三种细分工况场景下,五款车型各有优势。在120km/h匀速行驶工况下,沃尔沃S90与奔驰C 260 L静谧性较好;在发动机怠速工况下,领动、卡罗拉则表现较好;对于60km/h匀速工况,各车型彼此差距较小。

  解析3 有害物质项目均表现不佳

  有害物质项目针对26种高风险零部件与10种豁免零部件,对其含有的铅(Pb)、镉(Cd)、汞(Hg)、六价铬(Cr6+)等有害元素进行检测与核算,后者得分率偏低。所谓豁免零部件,是指由于现有技术限制,国家对车内一些零部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提出了达标的年限需求,在此之前给予豁免,均属合格。C-ECAP则是对10种豁免零部件是否提前达标进行考核,目前来看,提前达标5种零部件的有3款车型,提前达标4种和6种的各有1款,未提前达标的零部件主要有气门嘴、蓄电池、中央电器控制单元、发动机ECU、爆震传感器等。

  解析4 综合油耗项目拉开成绩差距

  领动得分率最高86%,卡罗拉、朗逸、奔驰C 260 L分别以79%、77%、74%的得分率紧随其后,沃尔沃S90在油耗项目中得分较低,得分率仅为50%。未来随着油耗法规压力的加大,车企仍需不断提升传统燃油动力的节能技术,以缩小如今日益拉大的得分差距。

  解析5 尾气排放项目表现相对优异

  按照现阶段国家要求,国六(a)于2020年7月1日轻型车开始强制执行,而国六(b)是2023年7月1日开始强制执行。C-ECAP以国六(b)作为零分基准,以限值*0.5作为满分基准,标准较为严格。

  但这5款车型尾气排放得分率均在83%以上,朗逸得分率最高,达到了98.3%。这说明五家车企均已跳过过渡阶段的国六(a),提前布局,以国六(b)为标准进行产品研发制造。

  解析6 技术参数评定报告展现企业社会责任

  技术参数评定部分包括《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核算报告》、《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反映了汽车产品的可回收性、对全球增温的潜势及企业在单位汽车产品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客观情况,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奔驰C 260 L、朗逸、卡罗拉提交了《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其生命周期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值均比基准值低15%以上;而三者的单车温室气体排放比基准值降低了2%-12%不等,说明企业的绿色制造水平仍有差异,部分企业需进一步提升对生态设计的重视程度,以缩短与优秀企业间的差距。

  据管理中心介绍,接下来其将继续采取自愿性和抽车并行的评价模式,并于今年年底前向相关车企发送2020年度计划抽取车型的通知。同时,管理中心还将进一步开展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研究,引导消费者树立生态环保的汽车消费观,调动企业对车辆生态性能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营造绿色消费的健康氛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