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首个钢壳沉管顺利下水
2020-04-13 10:33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贺林平
· 责编:李慧颖
隧道;混凝土;隔仓;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隧道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双向八车道;施工工艺;通道项目;重大战略;缆绳;积木;跨海;联通;首例;脱空;浇筑;牵引;海底
12日,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重大战略项目——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首个钢壳沉管,在缆绳的牵引下,从浅坞区缓缓横移至深坞区,顺利完成下水作业,为接下来的沉管隧道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深中通道项目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基础设施,沉管隧道全长达到6.8公里,由32个管节加一个最终接头“搭积木”连接而成,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其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首个浇筑完成的E1管节是非标准管节,长123.8米,重达6万吨。
据悉,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由钢板包着混凝土,为国内首次应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在施工工艺上,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是钢板隔仓内封闭式浇注,浇注隔仓多,每个标准管节由2250个4—16立方米封闭隔仓构成,每一个隔仓钢壳和混凝土间的缝隙只能有5毫米的脱空。中交四航局牛头岛沉管预制厂需要完成4万个不同规格隔仓施工,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总用量达66万立方米。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中国石油最长油气管道盾构隧道开始掘进2018 / 12 / 21
- 闽粤支干线首条隧道贯通2018 / 09 / 28
- 蒙华铁路麻科义隧道贯通 通车后将解决榆林煤炭外运需求2018 / 08 / 31
- 特高压交流环网是怎么形成的 GIL综合管廊充当着什么作用?2018 / 08 / 29
- 特高压“入地”穿越长江 输电通道首次采用GIL技术2018 / 08 / 28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