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设>科技创新
“铟”以稀为贵?供需稳定价格不会大幅上涨
2019-01-03 16:06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近年来,太阳能发电的移动应用日趋广受关注。在移动能源时代到来的今天,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或是地面的太阳能电站都已成为过去,众多玩家开始入局薄膜太阳能。薄膜太阳能因轻薄柔、弱光性好、颜色可调、形状可塑的优势特性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汽车、便携式穿戴用品结合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竞争力。以汉能为例,就基于先进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开发了汉瓦、汉墙、汉伞、汉包、汉纸等一系列终端应用产品。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为布局薄膜太阳能市场投入资金超过了470亿元。薄膜太阳能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国内铜铟镓硒的产能呈规模化扩张,推动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满足日渐增长的移动能源需求。与此同时,铜铟镓硒中的“铟”,因其储量和产能均不高的稀有性,会不会成为制约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掣肘,也引发了部分行业人士的担忧。

  应用规模不足以触动供求关系

  铟(Indium)于1863年由德国化学家赖希(H.Richter)在锌精矿中发现的,属稀散金属,且迄今未发现单一的或以铟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铟矿床。在自然界中,铟矿物均以微量的形式分散伴生于其它矿物中,目前有工业回收粗铟价值的矿物主要为闪锌矿。许多合金在掺入少量的铟之后,可以提高强度、延展性、抗磨损与抗腐蚀的性能等,从而使铟得到了“合金的维生素”这样的美名,也有人称之为“奇妙的铟效应”。

  尽管中国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3%以上,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但目前,由于未发现独立铟矿,工业通过提纯废锌、废锡的方法生产金属铟,回收率约为60%-70%。此外,根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全球铟(粗铟)探明储量预估5万吨,其中目前可开采的占50%。由此计算,在探明储量、可开采量不增长以及铟回收率不提升的基础上,目前能够得到可以使用的铟大约有1.5万吨-1.8万吨。

  但现阶段看,铟尚不构成对铜铟镓硒应用的影响。”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表示:“倘若将全球1.8万吨可使用的铟,全部生产铜铟镓硒电池,能生产1800吉瓦,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量用到生产铜铟镓硒也能生产180吉瓦,就目前的铜铟镓硒产能而言,铟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另外据了解,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还拥有株冶集团、中金岭南、锌业股份等多家全球领先的铟生产商,能够为持续增长的需求量提供强有力的供给。纵观金属铟近10年的价格走势,除了2014年炒作导致铟一度狂飙至5000元/千克,近几年基本都一直徘徊在成本价附近,大概在1400-1580元/千克之间。在偶发因素的刺激下,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是正常现象,但从综合存储量和产能等各方面看,铟价波动不会偏离正常价格区间太多。

  积极探索降本方法降低铟用量

  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同时也表示,“但中长期看,若铜铟镓硒组件得以在BIPV、汽车、飞机,甚至工商业分布式、大型地面电站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在回收铟的技术上没有突破的前提下,那么,囿于铟的储量、生产,大概率会影响铟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铜铟镓硒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以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在规模化扩张铜铟镓硒产能的同时,也都在积极探索降本方法。如开发新型等离子喷涂靶材技术、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RC镀膜产生固废铟回收、芯片切割及Web边缘的铟回收等手段,都是目前较为可靠的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对铟的市场需求。此外,在铜铟镓硒电池中适当增加镓的成分、减薄电池膜层等方式,也可以减少铟的用量。

  经测算,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率为98%,RC镀膜产生固废及无效Web上的铟回收率为95%,铜铟镓硒芯片转换效率以及生产良率的持续稳步提升,也能够降低约15%左右的铟用量需求。随着铜铟镓硒研发技术提升,转换效率提高,生产良率提高,回收技术的充分利用,1吉瓦的铜铟镓硒铟净用量将降低到10吨以下,而中期目标则为5吨/吉瓦-6吨/吉瓦。

  据了解,汉能以溅射法生产铜铟镓硒组件的技术路线,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19%,量产冠军组件(AA)达到18%,为铜铟镓硒柔性溅射法的世界纪录。制备此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采用的一项名为《一种制备合金金属粉末的雾化装置》的专利技术近日获颁“中国好专利”奖项,此《薄膜太阳能电池大规模生产的制造装置与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随着开采技术、钻探技术、提纯技术、回收利用技术以及铜铟镓硒电池的制备技术不断提高, 铟的供需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时期。铜铟镓硒薄膜产业将进入更低成本的高速发展期,万亿级薄膜太阳能市场将全面开启。稀有金属“铟”也将物尽其用,在稳步发展中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