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走智慧城市的道路,我们大城市今后才能存活下去。”德国科隆市副市长何珂女士(Henriette Reker)在刚结束不久的京交会上坦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贯彻,让公民一同参与进来。”
科隆,这座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历史名城,是德国重要的褐煤产地之一,重工业十分发达。在整个德国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科隆市也在努力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慧城区先行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011年秋天,科隆市就与能源供应商共同建立了智慧城市平台,”何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科隆市,已经有6个城区参与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城区参与进来。”
据了解,科隆市将智慧城市的新项目集中建设在城市的核心区——米尔海姆区。这里居住着14.5万市民,地域面积为52.53平方公里,被称作科隆的心脏。在这里,科隆市政府分别对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三大领域进行了具体的项目规划。
在能源方面,科隆市规划了米尔海姆虚拟发电厂。“我们将多种能源的源泉并联在一起,不必再去使用新的热电厂或其他电厂来保障能源供应,”何珂介绍道,“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利用并提高现有的能源储存能力,为城市提供分布式的能源供应。”
在交通方面,米尔海姆区被规划成“接近零排放的区域”。据了解,目前科隆市的交通还集中在传统方式上,诸如电动汽车等清洁型交通工具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如何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如何为电动汽车提供更便利的充电设施等问题,都将在今后得到解决。”何珂补充道。
此外,在信息及通信技术方面,科隆还将建成数据开放平台。“我们计划将现代通信技术与交通出行相结合,进行更好的交通管理。”何珂强调,“智慧城区的建设需要把交通、能源和信息三大领域的技术共同融合,实现我们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多方融合参与
众所周知,大型城市不仅是能源和城市资源的消耗大户,也是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大户。全球城市的发展都在资源利用和能源供应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我们不能孤军奋战,需要和工业界、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一起来面对挑战。”何珂对记者表示。
在智慧城市的管理层面,记者了解到,科隆市专门构建了项目主管机构,其中包括主管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以及管理局等。主管委员会由科隆市市长亲自带队,3位副市长参加;顾问委员会则由多家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管理局由莱茵能源公司和科隆市环保局组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科隆商会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支持。” 何珂女士介绍道。
另据了解,在公众参与方面,科隆市政府力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在交通方面,科隆市政府会为市民提供相关数据,优化出行路线。对此,何珂表示:“我们提议要进一步加大数据的挖掘,并通过现有的通信工具更好地传递给市民。”
此外,科隆市还建设了气候大街,那里云集了包括居住、办公以及电动出行等各类小型的“智慧项目”,让当地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方便市民及时了解并参与智慧城市的小型项目,从而让市民也融入项目,成为项目的承担者。
“智慧城市不应只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应该让市民参与进来,让市民本身成为智慧城市的支持者。”何珂女士强调说,“这需要我们加强与市民的沟通,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自己的消费行为到底该如何符合智慧城市的要求。”
愿与中国企业携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科隆市与中国也有着非常多的合作。“在德国北莱茵韦斯特法伦州(北威州)与中方的合作中,科隆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来自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Manfred Fischedick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Fischedick介绍,北威州的传统能源产业主要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它们同时也是北威州的经济根基。近年来,在德国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北威州开拓可再生能源业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为北威州创造了3万多个工作岗位。
此外,目前就全球范围而言,如何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和企业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Fischedick指出,在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中德双方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有数据预测,该领域的年经济增长率可达10%至12%,这比汽车和化工等行业的经济增长率要高出近3倍。”Fischedick表示,“我们和中国企业在此领域有很多技术合作机会,希望通过合作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另据何珂透露,在垃圾处理方面,科隆市已经与中国外国专家局展开合作,将于今年6月开始对北京市将近40家垃圾处理厂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垃圾回收、垃圾制肥以及垃圾焚烧等。“这个项目今后将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的一个示范性项目。”
对于有意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德国北威州气候变化、环境、农业、科技与消费者保护部部长约翰内斯·雷梅尔表示:“我们欢迎中国企业的到来,北威州政府将提供全程咨询服务,在能源方面还将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让中国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本地经济。”

- 疫情过后,智慧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2020 / 03 / 30
- 院士提醒: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系统思维2020 / 03 / 17
- 住建部研究员梁浩:三大用能问题制约智慧城市发展2020 / 03 / 14
- 大数据治污 济宁智慧城市建设结出新硕果2017 / 11 / 06
-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预测分析2017 / 01 / 17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