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司法解释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明确致一人重伤即可定罪,降低了定罪门槛,提高了环境犯罪的成本。
近些年,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很大,但是,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紧盯GDP不放,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上马项目时疏于对环境的保护,使我国环境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蓬莱油田溢油”“血铅超标”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更是环境危机加剧的突出体现。
严惩环境犯罪,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如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严惩环境污染犯罪,不仅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大势,也顺应了公众对环保的新期待。正因为如此,新规定降低环境污染定罪门槛,收获舆论一片叫好之声。
从规定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将过去污染环境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才定罪的要件,改为一人以上重伤就可以定罪;还是把过去造成三人以上死亡的才能加重处罚,改为只要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就可以加重处罚;抑或明确界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都是从法律上表明对环境污染严惩不贷的态度,也直接回应了公众对环保问题严格执法的期待。
不过,考虑当下我国环境保护的现实,在法律条文层面降低定罪门槛、明确定罪标准虽然很有必要,但在环境保护话语权仍然比较弱势的情况下,只在法律条文方面做到“硬气”恐怕还不够,还必须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从制度上收紧篱笆,做到法律之内无例外。
例如,对于“致30人以上中毒入罪”这一规定,就有网友提出担忧,“以后会不会出现更多的29人中毒”?在以往发生的污染事件中,我们看到过太多瞒报和谎报的情况,这样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
完备而严厉的法律,有望成为污染制造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可以让排污企业和监管机构有所忌惮,不敢对于我们珍视的环境再胡作非为。但是,如果这记重拳在潜规则面前经常“打空”,恐怕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为环境污染定罪门槛降低叫好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司法和环保部门以实际行动,从典型污染案例做起,大力提高法律执行力,让公众看到法律规章从纸面落实到现实。如此,才能真正对污染环境者起到震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一个山青水绿的“美丽中国”。

- 落实税收法定 资源税等6税种列入立法计划2018 / 03 / 13
- 自贸区四部法律暂时调整:为负面清单制度铺路2014 / 12 / 30
- 环保部官员提案剑指大气污染防治2013 / 03 / 04
- 融绿股权大战背后的法律纠葛2015 / 01 / 08
- 新环保法“长牙齿” 但治霾不仅仅是环保的事2015 / 01 / 04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