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企记:裁员突如其来 “40岁魔咒”难避开
2014-08-23 09:06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IT外企在中国的辉煌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就在近一个月,微软、诺基亚、思科、IBM、甲骨文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裁员。突如其来的裁员如同一颗颗炸弹抛向了无辜的员工。这些消息确实令人悲伤,但并不意外。多年以来,高科技行业的外企裁员就像烧烤、泳池和放松总是和假期相伴一样,会因业绩、战略调整等原因成为标配和传统。
  自然,对于一心享受外企高薪、安逸的外企员工来说,一般只有在因战略调整批量裁员时才会离开。无论是谷歌(微博)收购摩托罗拉,还是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一大批中国区员工都死守到最后一刻,甚至以抗议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多半最终领取补偿之后,再谋新出路。即使业绩向好,“外企40岁”的魔咒笼罩之下,被裁的风险和晋升的天花板一直存在。也许不甘岁月的消磨,或者提前预知结局,有一些人主动在人生最好的时候选择离开外企,创业或者在民营企业里任职。
  他们或者自己选择创业,甚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比如于刚和刘峻岭从戴尔离职做了一号店,也有正在创业的艰辛路上,如,SAP中国区销售总监史彦泽离职做CRM销售软件“销售易”。也有的几经折腾,还没有成功,比如思科中国区大客户部战略总监张揆,正在重启创业。也有人在多年外企生涯之后,因着丰富经验进入民营企业任职,如俏江南高级销售总监赵锡刚,正用互联网O2O的方式方法一点点地让这个传统的中餐连锁企业变得更互联网化。
  当失去了保护壳,优越感褪去,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离开井然有序的生活和后续秩序重建自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和过程:这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好的方向和机会,以及恰到好处的时机,甚至可能还需要一些运气,以及勇气。
  曾经
  赵锡刚用“刻骨铭心”来形容他在外企的工作生涯。
  在多数人来看,"外企"主要是那些总部在欧美,实力超群的世界500强企业。他们拥有悠久历史,优厚的薪酬福利和完善的西方化管理。外企工作的人通常在优越的环境中,拿着不菲的薪水,过着精致的生活,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
  2003年-2004年,赵锡刚曾外派到美国HP总部工作。他发现,在美国总部,老板的性格、工作方式和管理风格和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其实类似,很多时候都是老板“一句话的事情”,决策在美国法律体系范围内的自由度很大。
  但这些企业到了中国区,就完全变了。中国区作为IT外企的分支机构,主要承担服务、销售职能和战略执行,更重要的研发和战略决策都在总部进行。虽然这些外企一再试图本地化,中国区从上到下的权力依然非常小,每个人的职能切分的很细。为了保证中国区运作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外企中国区的管理十分精准规范。
  这样的运作机制造成了两种现象:中国区员工很难熟悉总部的战略轨迹,往往是收到邮件才知道总部战略,也少有人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状态,类似盲人摸象。另一面是,重复的在自己职责和能力范围内做些工作,轻松和安稳,但所谓的安稳,只是一种幻象。甚至认为,外企就是这样的。
  于是,很多人这样形容外企的工作:“重复性”、“螺丝钉”和“买办的生活”。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