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转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有“缓冲带”
2014-06-27 00:44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结构调整;常态;新常态;缓冲带;中国经济;GDP;增速;GDP增速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年中将至,随着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发布5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2014年“上半场”成绩基本已成定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叠加效应带来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现在的中高速,同时经历转型的阵痛。在此背景下,上半年,我们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
4月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九议”稳增长,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的发力,我们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尽管自二季度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但是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均认为,鉴于“微刺激”见效仍需一定时间,而且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因素,比如人口结构改变、产能过剩等压力不会消除,因此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估计不会超过7.5%。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转型升级阶段必然经历的难题,不是短期的,是简单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就能消解的,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认为,在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尚未消化之时,又出现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新情况,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始终较大。
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回落/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7.4%的增速,是自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同比增速,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7%。
导致一季度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和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降温。今年前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4.7%,增速比1~4月回落1.7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三驾马车”主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受此拖累表现乏力。
从具体数据来看,5月份消费增速反弹至12.5%,创下今年以来新高,而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17.2%,此前已公布的5月出口数据则 “由负转正”明显好转。“三驾马车”在最近一个月“两升一降”,这是当前经济基本面的真实写照,即有所企稳但难言见底。
最显像化的便是房地产市场转冷。西部证券报告称,房地产市场调整将使得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家用电器、工程机械、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都面临调整压力,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
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显示,5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1375亿元,环比降30%,同比降38%。土地成交量和出让金均锐减。
据了解,在已公布5月销售数据的近40家房企中,虽然销售数据整体相比4月有微升,但仍有近半数企业录得销量下滑。即使是保持同比增长的企业,增幅也普遍相比前4个月有所下滑。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地产投资占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同时占2013年GDP的12.7%,GDP增长率的15.1%。如果加上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行业可能贡献了大约五分之一的GDP。
除房地产外,工业领域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前5个月中国制造业投资仅为11.9%,为10年来最慢速度。一般而言,制造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微观层面经营情况恶化进一步导致新增投资能力受限,增长后劲严重不足。
转型阵痛必由之路/
GDP增长进入“新常态”成为今年以来宏观经济领域探讨的热词,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认为,界定经济进入“新常态”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5月中国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4%,尽管降幅连续收窄,但仍为连续第27个月出现负增长,这直接显示出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阵痛。
国际钢铁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76%以下,过剩产能已达1.8亿~2.4亿吨。钢铁行业PMI指数在5月份再次跌到50以下,新订单回落,产品库存不断上升。
此外,水泥与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面临同样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过程,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仅只停留在行业层面。
本月初,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的省份中,包括山西、黑龙江和河北,而一季度这三个省份的GDP增速远远低于7%,在全国排名末三位,分别是5.5%、4.2%和4.1%。
这些曾在过去依傍于资源禀赋实现骄人成绩的地区,如今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成为淘汰落后产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灾区”。
国务院参事姚景源就指出,应该看到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回落对于缓解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经济增速回落使得众多地方政府官员、企业家、老百姓对“换挡”不适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稳步推进“换挡”进程。
经济不会“硬着陆”/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滑,自4月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九议”稳增长,内容涉及中西部铁路投资、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以及减税等多方面。
5月PMI以及投资等经济数据出现企稳迹象。
高层不仅“见招拆招”,而且也力谋长远。近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要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目前已经分两批取消和下放了122项。
“今年这项改革的重点,一方面是进一步精简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最终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潜在的GDP增长速度。
按照中信证券的预测,改革可以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1~2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不仅是业内共识,而且在改革推进中,充足的缓冲地带也令人放心。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某些行业带来短期经济与信用风险,但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多数受评实体应可抵御上述挑战。
年中将至,随着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发布5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2014年“上半场”成绩基本已成定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叠加效应带来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现在的中高速,同时经历转型的阵痛。在此背景下,上半年,我们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
4月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九议”稳增长,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的发力,我们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尽管自二季度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但是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均认为,鉴于“微刺激”见效仍需一定时间,而且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因素,比如人口结构改变、产能过剩等压力不会消除,因此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估计不会超过7.5%。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转型升级阶段必然经历的难题,不是短期的,是简单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就能消解的,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认为,在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尚未消化之时,又出现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新情况,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始终较大。
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回落/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7.4%的增速,是自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同比增速,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7%。
导致一季度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和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降温。今年前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4.7%,增速比1~4月回落1.7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三驾马车”主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受此拖累表现乏力。
从具体数据来看,5月份消费增速反弹至12.5%,创下今年以来新高,而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17.2%,此前已公布的5月出口数据则 “由负转正”明显好转。“三驾马车”在最近一个月“两升一降”,这是当前经济基本面的真实写照,即有所企稳但难言见底。
最显像化的便是房地产市场转冷。西部证券报告称,房地产市场调整将使得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家用电器、工程机械、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都面临调整压力,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
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显示,5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1375亿元,环比降30%,同比降38%。土地成交量和出让金均锐减。
据了解,在已公布5月销售数据的近40家房企中,虽然销售数据整体相比4月有微升,但仍有近半数企业录得销量下滑。即使是保持同比增长的企业,增幅也普遍相比前4个月有所下滑。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地产投资占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同时占2013年GDP的12.7%,GDP增长率的15.1%。如果加上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行业可能贡献了大约五分之一的GDP。
除房地产外,工业领域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前5个月中国制造业投资仅为11.9%,为10年来最慢速度。一般而言,制造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微观层面经营情况恶化进一步导致新增投资能力受限,增长后劲严重不足。
转型阵痛必由之路/
GDP增长进入“新常态”成为今年以来宏观经济领域探讨的热词,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认为,界定经济进入“新常态”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5月中国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4%,尽管降幅连续收窄,但仍为连续第27个月出现负增长,这直接显示出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阵痛。
国际钢铁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在76%以下,过剩产能已达1.8亿~2.4亿吨。钢铁行业PMI指数在5月份再次跌到50以下,新订单回落,产品库存不断上升。
此外,水泥与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面临同样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长期过程,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仅只停留在行业层面。
本月初,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的省份中,包括山西、黑龙江和河北,而一季度这三个省份的GDP增速远远低于7%,在全国排名末三位,分别是5.5%、4.2%和4.1%。
这些曾在过去依傍于资源禀赋实现骄人成绩的地区,如今似乎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成为淘汰落后产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灾区”。
国务院参事姚景源就指出,应该看到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回落对于缓解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经济增速回落使得众多地方政府官员、企业家、老百姓对“换挡”不适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稳步推进“换挡”进程。
经济不会“硬着陆”/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下滑,自4月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九议”稳增长,内容涉及中西部铁路投资、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以及减税等多方面。
5月PMI以及投资等经济数据出现企稳迹象。
高层不仅“见招拆招”,而且也力谋长远。近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要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目前已经分两批取消和下放了122项。
“今年这项改革的重点,一方面是进一步精简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最终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潜在的GDP增长速度。
按照中信证券的预测,改革可以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1~2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不仅是业内共识,而且在改革推进中,充足的缓冲地带也令人放心。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某些行业带来短期经济与信用风险,但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多数受评实体应可抵御上述挑战。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工业经济延续平稳态势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8 / 07 / 09
- 供给侧改革看大唐2017 / 07 / 11
- 福能集团加速新旧动能转换2017 / 05 / 23
- 发改委回应中国经济热点 防范化解煤电过剩2017 / 03 / 07
- 中央研判经济前景:保持中高速增长具良好基础2014 / 02 / 25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