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要提价了 你还吸烟吗?
2014-12-11 19:37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中国这个吸烟大国目前正在试图从各个方面努力实现控烟的目标,以减少烟草对健康的威胁。
  12月10日,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计委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姚宏文称,中国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为实施提税控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卫计委将与有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相关的措施,来努力推动提高烟草制品的税收和价格,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健康。
  这意味着,如果政策一旦落实,中国市场上的香烟将涨价。
  姚宏文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受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的人群吸烟率为28.1%,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约10万人死于因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
  据了解,2008年以来,哈尔滨、天津、青岛、长春、深圳等15个城市相继颁布实施或者修订地方性控烟法规。近日颇受关注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也于11月28日获表决通过,明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届时北京市室内将全面禁烟,若在禁烟区吸烟不听劝阻者最高可罚200元。对经营者的处罚视其违法行为从2000元至1万不等。对烟草制品销售者的违法行为也是视其情节从1万元到20万元的处罚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对于烟草制品的销售者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条例”要求烟草制品销售者应当在销售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置“吸烟有害健康”和“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明显标识。同时烟草制品销售者要禁止以下行为: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及其周边100米内要禁止烟草制品的销售。同时禁止通过自动售货机或者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网络非法销售烟草制品。
  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为了限制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与消费,世界各国普遍对烟草及其制品征收烟草税。当然,对于政府来说,对烟草征税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姚宏文在12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税收和价格措施是减少各个阶层人群,特别是未成年人烟草消费的有效和重要手段,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也就是说,可以降低吸烟率,同时增加财政的收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烟草制品的消费税率要提高到占零售价格的7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有效的控烟作用。
  对外经贸大学财税系教授郑榕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烟草税主要会对两个阶层产生影响,第一个是中低收入的阶层,烟价的提升会让吸烟者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从而减少烟草消费;第二个群体是青少年,提升烟价会对其购买香烟的冲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过去10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尝试通过提高烟草税税率达到控烟的目的。比如俄罗斯,在2004年将烟草消费税从10%提高到了14%;同一年,德国也开始提高烟草税。今年9月,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将烟草税再次提升13.7%。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称,截至2016年澳大利亚一根香烟的价格将超过1澳元(约合5.14元人民币),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都贵。
  但提高烟草税税率果真能达到控烟的目标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比如在美国,提高税除了增加了政府收入外,并未有效减少吸烟人群。因为随着香烟价格地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吸烟人开始转向更低廉的香烟。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也说:“烟草税实际上是一个悖论。”
  他进一步解释说,国家提出增加烟草税来控烟的本意是好的,因为烟草生产不但导致污染,也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在很多城市,当地的烟草集团已经成了纳税大户,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就会导致烟草商因为激励措施出售更多香烟,这导致禁烟往往会走入一个个“怪圈”。
  而在烟草税未来的使用途径的问题上,傅蔚冈说:“在中国,烟草税作为消费税的一种,烟草税和其用途本身并不匹配。因为中国法律并没有规定烟草税要用于指定用途。这意味着税收进入公共财政领域后并非一定用于公共健康领域的教育研究或者提供理疗设施。”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