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宁放弃续约中国体操应看得更远
2014-08-08 13:09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近日,安踏宣布与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签约成为体操中心新一周期的合作伙伴,由此李宁公司则结束了与中国体操队长达23年的合作,该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不少关注。
  笔者认为,在商言商,体育资源本是稀缺资源,一个抛盘一个接盘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应属企业各自的战略需要,正如之前李宁拿下CBA赞助权5年并逐步囊括从大学到初高中联赛的全部比赛资源,深入年轻消费者,此番放弃体操应同样是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的市场策略,只不过因为李宁与中国体操队的血脉渊源和深厚感情,在长达23年的合作后分手,难免还是令人惋惜。
  但在成熟的商业环境里,更需理性的商业决策。对此李宁公司在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放弃续约2014-2017年中国国家体操队运动装备战略合作伙伴的决定,是根据集团经营战略作出的选择。李宁公司认为在中国体育市场化及消费环境巨大变化的今天,已经不能依赖简单的赞助策略这一发展模式。目前李宁公司决心锁定当今核心运动品类,将战略营销重点放在包括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和运动生活五大快速增长的核心体育项目上。在此战略选择的指引下,李宁公司已经从单纯体育赞助的策略中突围,开始走上体育营销、赛事体验、产品体验和零售体验的新阶段。
  当然作为中国体操队合作了2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李宁公司也表示曾经倾情付出,与国家体操队经历辉煌、共沐荣耀,共同见证了57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诞生以及98枚金牌的获得,李宁品牌与体操的情感联系已经被打上深深的烙印,不会因为其赞助与否而断裂。
  事实上,李宁与中国体操的联系远远不止赞助中国体操队,赞助国家体操队只是其中之一,就笔者所见,这次分手并不能看着是李宁与中国体操之间联系的完全断裂。比如说,将于今年10月在南宁举办的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就由“体操王子”李宁担任形象大使,另有李小双、李大双、李小鹏等八位中国体操冠军组成“冠军助威团”,与李宁一起为2014南宁体操世锦赛代言助威。同时,李宁还参与录制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我有一个体操梦》,担当导师亲临指导,将快乐体操的理念传递给追逐体操梦的孩子们。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由李宁公司出资兴建并由李宁担任名誉校长的李宁体操学校,也在一直源源不断为中国体操贡献优秀人才。
  李宁以一纸极具理性商业决策意味的声明将自己的立场和定位阐明,其他的则交由市场去验证。或许在情感上大多数人不愿接受,但在不少媒体和行业人士看来李宁公司放弃续约是放眼长远的战略之举,是新的战略发展所需。
  《新闻晨报》就评论道:“显然,李宁的战略更倾向于贴近市场,篮球、跑步等恰恰属于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项目,占领了这块市场份额,就意味着占领了消费者,而体操并不符合李宁品牌新的价值体现。或许,这才是李宁选择放弃体操,不再续约的根本原因。”在体育营销策略分化的当下,李宁的退出与安踏的登场,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不同定位。市场,最终会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体育营销专家张庆同样认为这是企业体育营销策略分化带来的结果,赞助的效果最终要看市场的反应。他表示理解李宁公司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做出的选择,“李宁公司现在更加专注在篮球、跑步等能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项目,安踏公司以签约中国奥委会、国家队来达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实现。这样的竞争是好事,被赞助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这是遵循市场规律办事的结果。”如今面面俱到的体育用品企业面临挑战,不同企业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定位,中国体育用品业市场在发展,张庆认为占领资源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赞助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来实现双赢,从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高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中的心智份额更为重要。
  大公体育的特约评论员杨华则认为,放弃体操赞助是李宁品牌向国际主流竞技冲刺战略的大胆实施,而这一大胆举措与李宁公司的冠军文化有关。“李宁有着运动员基因,要做就做第一,他的梦想是挑战阿迪、耐克,所以‘去李宁化’是李宁品牌的必然选择——抹除体操印记,押宝国际认可度更高的篮球。”
  《新闻晨报》也同样提到:在市场的压力下,来自李宁本人的“第一推动力”早已消耗殆尽,清醒地寻找“第二推动力”,才是李宁的选择。与中国体操说再见,或许是李宁在情感上不能接受的事实,然而,在经营压力与转型自救的驱使下,李宁只有一步步实施变革的计划。
  大公体育特约评论员杨华还评论道:“李宁是一个真实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奥运冠军的励志传奇,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李宁本人和品牌的影响力在新生代消费者中逐渐式微,但仍是最不甘固步自封的中国体育企业。如果它也采取保守的本土战略,死抱着金牌题材不放,应该不会被安踏超越。放弃中国体操队是不汲汲于儿女情长的壮阔胸怀,向国际主流竞技冲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至少勇敢的尝试了。”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