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纠结债务上报:报低难操作 报高怕问责
2015-01-13 01:32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债务;城投公司;问责;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新闻;地方债务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1月5日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甄别的截止日,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仍未上报债务规模。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了解到,目前有的省份还在开会斟酌,有的地方城投公司仍就部分债务归属问题与政府讨论,有的省份甚至将部分债务打回县市重新逐笔核对。
地方政府对待债务上报问题为何如此纠结?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郑春荣认为,地方政府一方面想多报,从而扩大债务基数,为未来发债留存空间,同时又对债务规模扩大造成的政绩考核减分心存顾忌。
资料显示,2014年国务院下达的43号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将地方债务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
地方政府陷入纠结
审计署2013年底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巨大的债务规模已经让地方政府苦不堪言。
而此次地方债清理甄别有两个来源,一项来自于或有债务,另一项则来自于2013年6月30日后一年半以来新发生的各笔债务。
此前《经济参考报》报道,多地城投公司为避免承担“瞒报”责任,上报两套债务数据,一套是根据国务院43号文等文件要求梳理而来的,另一套则是真实数据,“两套数据最大相差30%”。
某省一政府官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是省政府对债务规模存在两难:如果债务盘子做大,那么未来发债的空间会大,但是这次上报的增量主要是审计署上轮审计以来的新增债务,如果报得太高又会被问责。
上述官员表示:“债务的数字已经在省政府,最终的结果恐怕还需要研究才能决定。”
中国现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伯康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按理说债务规模应该实事求是地上报,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领导对政策理解和债务处置的理解上差异较大,所以多报少报态度不一。“少报的多出于怕负债高影响形象,多报的寄希望上面给政策,毕竟总体上平台多为政府负债,全报也高不到哪去。”丁伯康说,有的省份将债务打回县市重新逐笔核对,既有多报的,也有少报的,但少报的略多。
政府和城投博弈
与地方债务密切相关的地方城投公司目前也面临着与政府的博弈。
根据规定,城投公司的或有债务如果甄别为政府债务,则由财政资金负责偿还,如果是有担保责任或有救助责任的债务则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换句话说,债务的甄别结果决定了这部分债务由城投公司还是地方政府来偿还。
西部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城投公司债务过多过重是全国性问题,如果承担了政府的工作,甄别就应归为政府债务,如果城投公司是市场化经营,与政府也扯不上关系,“有些债务存在争议,我们正在向市长汇报,协调解决这部分债务。”
对城投公司而言,如果自身背负的债务过重,不仅影响债券利率,甚至可能登上债券市场黑名单,这也成为不少城投公司希望减少自身债务诉求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地方官员看来,城投公司有意将这部分债务推给政府。某地方财政局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像原本属于城投公司的债务,但在甄别清理过程中他们很多推给了政府。”
不过也有负责财务审计的人士认为,这轮债务甄别清理上报,城投公司实际上存在少报的情况,是因为“省压地方、地方压城投和平台”,因此城投公司会压很多的债务。
针对城投公司与地方官员的博弈,郑春荣认为,城投公司过去不受财政管理,过得很好,有些城投公司的项目没有报备,投资也没有科学决策。现在偿债高峰到来,城投公司要让财政兜底,财政自然不愿意。而且很多城投公司债务都有窟窿,需要马上还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地方债管理开始迈出第二步:将地方债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
郑春荣认为,地方债务成为烫手山芋,也反映了地方财政的问题。地方需要有合理的财源,有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1月5日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甄别的截止日,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仍未上报债务规模。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了解到,目前有的省份还在开会斟酌,有的地方城投公司仍就部分债务归属问题与政府讨论,有的省份甚至将部分债务打回县市重新逐笔核对。
地方政府对待债务上报问题为何如此纠结?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郑春荣认为,地方政府一方面想多报,从而扩大债务基数,为未来发债留存空间,同时又对债务规模扩大造成的政绩考核减分心存顾忌。
资料显示,2014年国务院下达的43号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将地方债务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明确责任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
地方政府陷入纠结
审计署2013年底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巨大的债务规模已经让地方政府苦不堪言。
而此次地方债清理甄别有两个来源,一项来自于或有债务,另一项则来自于2013年6月30日后一年半以来新发生的各笔债务。
此前《经济参考报》报道,多地城投公司为避免承担“瞒报”责任,上报两套债务数据,一套是根据国务院43号文等文件要求梳理而来的,另一套则是真实数据,“两套数据最大相差30%”。
某省一政府官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的情况是省政府对债务规模存在两难:如果债务盘子做大,那么未来发债的空间会大,但是这次上报的增量主要是审计署上轮审计以来的新增债务,如果报得太高又会被问责。
上述官员表示:“债务的数字已经在省政府,最终的结果恐怕还需要研究才能决定。”
中国现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伯康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按理说债务规模应该实事求是地上报,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领导对政策理解和债务处置的理解上差异较大,所以多报少报态度不一。“少报的多出于怕负债高影响形象,多报的寄希望上面给政策,毕竟总体上平台多为政府负债,全报也高不到哪去。”丁伯康说,有的省份将债务打回县市重新逐笔核对,既有多报的,也有少报的,但少报的略多。
政府和城投博弈
与地方债务密切相关的地方城投公司目前也面临着与政府的博弈。
根据规定,城投公司的或有债务如果甄别为政府债务,则由财政资金负责偿还,如果是有担保责任或有救助责任的债务则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换句话说,债务的甄别结果决定了这部分债务由城投公司还是地方政府来偿还。
西部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城投公司债务过多过重是全国性问题,如果承担了政府的工作,甄别就应归为政府债务,如果城投公司是市场化经营,与政府也扯不上关系,“有些债务存在争议,我们正在向市长汇报,协调解决这部分债务。”
对城投公司而言,如果自身背负的债务过重,不仅影响债券利率,甚至可能登上债券市场黑名单,这也成为不少城投公司希望减少自身债务诉求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地方官员看来,城投公司有意将这部分债务推给政府。某地方财政局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像原本属于城投公司的债务,但在甄别清理过程中他们很多推给了政府。”
不过也有负责财务审计的人士认为,这轮债务甄别清理上报,城投公司实际上存在少报的情况,是因为“省压地方、地方压城投和平台”,因此城投公司会压很多的债务。
针对城投公司与地方官员的博弈,郑春荣认为,城投公司过去不受财政管理,过得很好,有些城投公司的项目没有报备,投资也没有科学决策。现在偿债高峰到来,城投公司要让财政兜底,财政自然不愿意。而且很多城投公司债务都有窟窿,需要马上还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地方债管理开始迈出第二步:将地方债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
郑春荣认为,地方债务成为烫手山芋,也反映了地方财政的问题。地方需要有合理的财源,有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ST云维贷款逾期规模升级2016 / 06 / 24
- 大同煤业产销价格倒挂巨亏11亿 员工普遍降薪2015 / 11 / 09
- 美国能源神话正在走向破灭?2015 / 08 / 26
- 油价下跌、企业破产美能源神话走向破灭2015 / 08 / 24
- 财政部:地方债券置换不会增加今年财政赤字2015 / 03 / 12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