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水源地遭“跨省污染” 环保部介入 上游已关停11家企业
2015-02-12 00:53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每经记者 张静 毕华章 发自西安
  水源地污染事件,再次在甘肃静宁县上演。
  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静宁县第一水源地东峡水库以及主水源地“甘泉调水”,因严重污染,从去年开始水质一度降为劣V类,静宁饮用水源地已告急。
  对此,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上游邻县隆德县企业排污,早在2004年县城就出现过饮水危机,但由于涉及跨省,水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解决静宁水源地污染问题,1月28日,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带队来到静宁,就水污染问题召开甘肃、宁夏两省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并要求两省制定跨省两县常态协调机制。此后,按照环保部要求,隆德县环保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当地环保部门、水务部门等已开始落实相关工作,“隆德县环保执法部门已经关停了11家污染企业,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
  然而,污染严重的水源地要想完全恢复并不容易。“现在全县主要使用庙堡水源地,还有一些地下水和地表水。被污染的水源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有所改善。”上述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说。
  多年治污未果/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脚下,该县的主要水源地是东峡水库,多年来一直是静宁县13万人口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地。由于东峡水库上游宁夏隆德县工业企业常年排污,致使东峡水库遭到严重污染,从而直接威胁静宁县饮用水安全。
  据当地媒体报道,静宁县饮用水危机早在去年年中就有苗头,静宁县居民的饮用水中多次出现剑水蚤和红线虫等污染物,当地居民甚至只能使用纯净水做饭。
  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静宁县水污染至少可以追溯至2004年,当年居民的饮用水中便有虫子出现。不过,该人士坦言由于污染来源于上游的宁夏隆德县,因跨省障碍,多年未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县基本上没有啥大厂,现有的几家增加了环保设施,比较规范了。而上游企业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去协调过,但是污染企业跟我们不是一个县,管不了。”上述环保局相关人士称。
  据新华社报道,上游污染源除隆德县的一些畜禽养殖场外,主要污染源为一家名为恒泰的淀粉厂。该淀粉厂位于隆德县温堡乡,是个人独资企业,成立于2006年5月。
  对于静宁县水污染一事,新华社报道称,几年来,静宁县和隆德县之间协调治污的往来函件众多,包括《关于赴贵市协商解决我市静宁县饮用水源污染问题的函》、《静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议治理我县东峡库区上游污染源的函》等,但多年来两县之间的污染问题一直难以治理。
  环保部协调治污/
  “跨省污染”难以协调,成为横亘在静宁县水污染治理前的难题。“饮用水源污染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跨省跨地区。”上述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称。
  在两县之间协调多年无果的情况下,经过静宁县环保局与水务局等部门的多次协调,终于等来好消息。
  据公开报道,1月28日,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带队来到静宁,次日在隆德县召集甘肃、宁夏两省相关部门协调会。在会上,隆德县向静宁县承诺,今年开始其一定保证渝河、甘渭河两条河流在隆德县的出境水质达到国家要求的IV类标准,并尽可能提高出境水质标准达到III类。
  在环保部要求下,跨省两县常态协调机制也正在加紧酝酿建立。“现在环保部翟副部长来了以后,协调两省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接下来就是落实工作。”上述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翟副部长当时就定下了相关方案,当地环保部门、水务部门等都开始落实相关工作。”隆德县环保局相关人士也表示,隆德县环保执法部门已经关停了11家污染企业,“加强环保执法,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
  尽管如此,静宁县的居民饮用水依然不容乐观。上述静宁县环保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静宁县的水源地主要包括东峡水库、庙堡,但在东峡水库遭污染之后,现在主要使用庙堡的水,还有一些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严重的水源地恢复起来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改善。”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