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月超过半数省份收不抵支 地方财政“吃老本”
2015-04-11 17:20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省份;地方财政;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增速;公共预算;支出;存量
前两月超过半数省份收不抵支 地方财政收入现“吃老本”现象
本报记者 胡坤 北京报道
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在2015年一开局便戛然而止。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对策,用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的话说,就是“每一天都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他同时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政策要见效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则指出,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与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题的税制密切相关,在税制改革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未来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情况很难有改观。
“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情况以后不太可能会出现了,我国的财政收入要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了。”刘剑文表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本报记者指出,在这种“新常态”之下,政府必须要控制支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浪费了。
财政收入负增长
对于很多地方财税部门来说,2015年可谓开局不利。
辽宁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453.5亿元,同比减少98.6亿元,下降幅度高达17.9%。
这并非个案,青海省今年1-2月财政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5%。在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地区中,财政收入增速为个位数的超过一半。而即使是那些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地区,其增速也大幅减缓,比如重庆市的收入增幅虽然达到了16.1%,但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则下降了5.5个百分点。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1.1%,降幅之大,多年罕见。
导致财政收入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速的下滑,而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幅分别为40%、14.2%、0.5%,呈逐步缩小的趋势,而第四季度干脆成了-21.6%。今年的1-2月份,这个数值下滑至-36.2%。
在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下滑导致财政收入大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居高不下。今年1-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8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比收入多出了7.3个百分点。在地方,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重庆、上海、宁夏三地的财政支出增速高达30%以上。此外,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中,超过半数的省市明显收不抵支。这意味着,这些省份今年从一开始就只能吃“老本”,动用此前结转的财政收入或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填“窟窿”。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政府开支却持续坚挺,财政支出明显加快,这使得很多地方财政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学会过紧日子
“对于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中央政府已经打出了一组‘组合拳’。”刘剑文告诉本报记者,光在财税政策方面,中央近期就相继推出了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额的中长期市政债置换即将到期的短期地方债、将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的年限由购买满5年调整为购买满两年等多项减免企业税负的措施。
此外,在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要求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据了解,由财政部组织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专项检查正在进行中,这项100%覆盖地市一级的大检查会持续到4月20日才结束。
相比于财税政策,直接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则更多,比如对一些行业的扶持政策,甚至连近期火爆的“一带一路”战略,从长远来看都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刘剑文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自然而然就会随之相应增长。
不过,刘剑文也承认,这些“组合拳”不可能会马上见效。“这些政策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见到成效的,可能要等到一两年以后。”他说。
施正文对于税收收入的前景则更为悲观。他指出,中国目前的税制是以流转环节的间接税为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相比之下,针对所得、财产等存量所征收的直接税则很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也曾对本报记者指出,目前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流转税占到了总额的70%以上,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少见的。
“我们现在不是针对存量财产来征税,而主要是依靠增量。”施正文表示,这种税制会带来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当经济高速增长即增量高速增加时,税收收入的增速会更高。所以,前些年我国的GDP增速刚超过10%时,财政收入则往往超过20%。反过来,当经济增速下降时,税收收入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眼下,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进行改革,努力加大直接税在总体税额中的比重。但施正文认为,财税体制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GDP增速降挡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内财政收入的增长都不会很快。
“即使将来经济重新进入上行周期,财政收入也不会再出现以前那样的高速增长了。”刘剑文指出。
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之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控制支出,量入为出。“难道支出就一定要增长吗?我们的支出是不是该压一压了?”施正文认为,各级政府以前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在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完全没有量入为出的概念。但现在政府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转变职能,能由市场决定的就交给市场,能不花的钱就不要花。
本报记者 胡坤 北京报道
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在2015年一开局便戛然而止。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推出了一系列的对策,用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的话说,就是“每一天都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他同时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政策要见效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则指出,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与我国目前以流转税为主题的税制密切相关,在税制改革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未来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情况很难有改观。
“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情况以后不太可能会出现了,我国的财政收入要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了。”刘剑文表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本报记者指出,在这种“新常态”之下,政府必须要控制支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浪费了。
财政收入负增长
对于很多地方财税部门来说,2015年可谓开局不利。
辽宁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453.5亿元,同比减少98.6亿元,下降幅度高达17.9%。
这并非个案,青海省今年1-2月财政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5%。在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地区中,财政收入增速为个位数的超过一半。而即使是那些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地区,其增速也大幅减缓,比如重庆市的收入增幅虽然达到了16.1%,但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则下降了5.5个百分点。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1.1%,降幅之大,多年罕见。
导致财政收入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速的下滑,而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幅分别为40%、14.2%、0.5%,呈逐步缩小的趋势,而第四季度干脆成了-21.6%。今年的1-2月份,这个数值下滑至-36.2%。
在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下滑导致财政收入大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居高不下。今年1-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8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比收入多出了7.3个百分点。在地方,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重庆、上海、宁夏三地的财政支出增速高达30%以上。此外,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中,超过半数的省市明显收不抵支。这意味着,这些省份今年从一开始就只能吃“老本”,动用此前结转的财政收入或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填“窟窿”。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政府开支却持续坚挺,财政支出明显加快,这使得很多地方财政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学会过紧日子
“对于财政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中央政府已经打出了一组‘组合拳’。”刘剑文告诉本报记者,光在财税政策方面,中央近期就相继推出了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额的中长期市政债置换即将到期的短期地方债、将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的年限由购买满5年调整为购买满两年等多项减免企业税负的措施。
此外,在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要求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据了解,由财政部组织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专项检查正在进行中,这项100%覆盖地市一级的大检查会持续到4月20日才结束。
相比于财税政策,直接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则更多,比如对一些行业的扶持政策,甚至连近期火爆的“一带一路”战略,从长远来看都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刘剑文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税收收入自然而然就会随之相应增长。
不过,刘剑文也承认,这些“组合拳”不可能会马上见效。“这些政策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见到成效的,可能要等到一两年以后。”他说。
施正文对于税收收入的前景则更为悲观。他指出,中国目前的税制是以流转环节的间接税为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相比之下,针对所得、财产等存量所征收的直接税则很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也曾对本报记者指出,目前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流转税占到了总额的70%以上,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少见的。
“我们现在不是针对存量财产来征税,而主要是依靠增量。”施正文表示,这种税制会带来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当经济高速增长即增量高速增加时,税收收入的增速会更高。所以,前些年我国的GDP增速刚超过10%时,财政收入则往往超过20%。反过来,当经济增速下降时,税收收入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眼下,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进行改革,努力加大直接税在总体税额中的比重。但施正文认为,财税体制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GDP增速降挡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内财政收入的增长都不会很快。
“即使将来经济重新进入上行周期,财政收入也不会再出现以前那样的高速增长了。”刘剑文指出。
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之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控制支出,量入为出。“难道支出就一定要增长吗?我们的支出是不是该压一压了?”施正文认为,各级政府以前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在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完全没有量入为出的概念。但现在政府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转变职能,能由市场决定的就交给市场,能不花的钱就不要花。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10省份经济三季报揭晓 中西部超速崛起2018 / 10 / 23
- 28省份经济半年报:四川超河北 重庆天津增速大放缓2018 / 07 / 30
- 看蓝天保卫战中电能替代这一仗怎么打?2018 / 07 / 10
- 全国原煤产量同比降幅连续6月超10%2016 / 10 / 24
- 光伏之痛:8省份弃光限电最高达40.2%2015 / 07 / 24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