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
2015-04-09 10:54
· 来源:
· 作者:chinanews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保护;陈凤;国家林业局;大熊猫种群;动植物
有着“国宝”和“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其不仅是深受大家喜爱的野生动物,也是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热点。
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但为了进一步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情况,2011年,国家林业局又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
“虽说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和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呈现出的结果表明我国大熊猫保护区取得了新的成效。”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但是由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现 状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陈凤学介绍说,总的来讲,近10年来,我国大熊猫保护发展最快,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之外,保护管理能力也逐步增强。
据统计,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增长16.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
“尤其是四川省,无论是种群的数量还是种群的密度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陈凤学称,育龄大熊猫占比也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将3只经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目前,四川省野生大熊猫共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另外,大熊猫分布区还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已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问 题
早在1992年,我国就开展了为期1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程,到了2001年,又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还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的区域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工程。
“这些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植被的恢复、主食竹资源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凤学如是说。
据调查显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三次普查的234万公顷增加到了258万公顷,并且栖息地质量向好,适宜和较适宜大熊猫生存的栖息地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2%。同时,大熊猫主食竹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能够满足大熊猫食物的需求,栖息地竹子共有38种,为大熊猫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这并未解决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仍是十分突出。”陈凤学称,栖息地和大熊猫如同唇齿,没有好的栖息地,大熊猫不仅生存环境不行,其生长也不行。
陈凤学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目前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涉及大熊猫223只,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再次,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增强,以保持整个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最后,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措 施
“保护大熊猫,其栖息地保护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陈凤学如此强调。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法规、办法,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及其《大熊猫管理办法》。还安排了专项经费和资金,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进行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同时,又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大熊猫的管理。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共新建了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监测、巡护、科研和科普教育日益增强。
陈凤学表示,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积极推进大熊猫保护法制建设,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加快野化放归自然步伐,强化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
据悉,为制定和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划定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红线,从今年开始,国家林业局除了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里搞旅游开发、开矿外,还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地区建别墅、公园区。
陈凤学透露,自1月开始,国家林业局已不受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和范围的调整,期限为两年,以保护和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
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但为了进一步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情况,2011年,国家林业局又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
“虽说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和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呈现出的结果表明我国大熊猫保护区取得了新的成效。”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但是由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现 状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陈凤学介绍说,总的来讲,近10年来,我国大熊猫保护发展最快,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之外,保护管理能力也逐步增强。
据统计,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增长16.8%。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
“尤其是四川省,无论是种群的数量还是种群的密度都处于全国最高水平。”陈凤学称,育龄大熊猫占比也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将3只经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目前,四川省野生大熊猫共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另外,大熊猫分布区还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已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问 题
早在1992年,我国就开展了为期1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程,到了2001年,又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还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的区域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工程。
“这些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植被的恢复、主食竹资源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凤学如是说。
据调查显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三次普查的234万公顷增加到了258万公顷,并且栖息地质量向好,适宜和较适宜大熊猫生存的栖息地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2%。同时,大熊猫主食竹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能够满足大熊猫食物的需求,栖息地竹子共有38种,为大熊猫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这并未解决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仍是十分突出。”陈凤学称,栖息地和大熊猫如同唇齿,没有好的栖息地,大熊猫不仅生存环境不行,其生长也不行。
陈凤学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目前有24个局域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涉及大熊猫223只,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再次,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增强,以保持整个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最后,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措 施
“保护大熊猫,其栖息地保护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陈凤学如此强调。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法规、办法,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及其《大熊猫管理办法》。还安排了专项经费和资金,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进行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同时,又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大熊猫的管理。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共新建了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监测、巡护、科研和科普教育日益增强。
陈凤学表示,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积极推进大熊猫保护法制建设,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加快野化放归自然步伐,强化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
据悉,为制定和完善相关保护政策、划定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红线,从今年开始,国家林业局除了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里搞旅游开发、开矿外,还绝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地区建别墅、公园区。
陈凤学透露,自1月开始,国家林业局已不受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和范围的调整,期限为两年,以保护和恢复大熊猫的栖息地。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四川逾30%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管控范围2018 / 08 / 08
- 2019年我国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2020 / 03 / 13
- 废旧衣物太多 社区“大熊猫”吃不下了2015 / 04 / 08
- 为建设美丽中国孜孜不倦的清华环境人2016 / 06 / 07
- 全球变暖、不正常降雪、生物栖息地压缩……2019 / 12 / 26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