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很多城市中看不中用 公共服务滞后
2014-03-01 10:41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家门口当城里人 路有多远?
  让农民不再一味地向大中城市迁移,把散落的村庄适度的聚集发展成为新的社区,把农民进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上楼之前先解决未来的就业。“让居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将会为大家描绘怎样的一幅蓝图?在发展城镇化的道路上,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思考和支持?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让居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将会为大家描绘怎样的一幅蓝图?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村民陈丙辉,曾经在上海、天津等地打过工,虽然每个月能收入赚两千多块钱,但是花费也大,一年连一万元钱都攒不下来。后来,老家的土地进行了流转,他把土地流转了,并且在家门口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当上了现代农民。
  陈丙辉(安徽宿州埇桥区朱仙庄镇村民):你自己种需要肥料、种子,还得(雇)人工,租机械,割、种都得用机械,这都需要花钱。公司承包了,每一年一亩地给你1100块钱,其他事不用管了。
  作为委托人的农民,除了获得每年每亩一千斤小麦的基本地租和70%的土地使用权增值,还可以就地打工,取得收入。而信托人,中信信托和服务商,则将从土地产业化、集约化中获利。
  在浙江海盐,除了工作,留在家乡的农民,还需要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两个乡镇已经开始推广公共自行车项目,最关键一米和最后一公里难题正在被破解。此外,在教育方面,农村教师每月最高可享受4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城镇的优秀教师被选派到农村支教,农村的学校管理层次得到了提高。
  在云南省,42岁的张建红是泸西县金马镇加乐村人,2008年张建红一家四口来到泸西县城,开始了城市人的生活,可在34岁那年,张建红因工受伤,导致左腿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近年来,泸西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就业、医疗等问题,现在张建红一家住进了一套68平方米的公租房。
  张建红(云南省泸西县金马镇加乐村人):办下来今年就入住了,感觉相当方便了,小娃可以自己睡自己的房间,最高兴的是小娃,我们大人也是高兴的。
  2013年8月,张建红获得了一份在酒厂仓库管物料的工作,这样他们家每个月又多了一千多元的收入,家里慢慢有了一定的积蓄。
  泸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泸西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抓好产业城镇如何互动发展,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城乡联姻的和谐发展。目前,水果村、药膳村、花海村和民俗文化村等特色村寨建设逐步成形,成为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乡的永宁,仅在2014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
  张鸿:产业变成城镇化的一部分 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就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泸西的乐业的思路就是,如果你想乐业的话,得首先有业,怎么有业呢?他就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它那个地方其实并不富裕,过去可能还有一些落后的产能,那他现在想转型,这个地方因为有民族特色,所以可能能发展旅游。然后把原来的落后的产能不再污染环境,保护好它的青山绿水,让别的地方的人来到这地方来旅游,然后它不同的层级,县、乡镇什么的,有不同的这种特色,在一些小的区域里边就可以完成,吸引旅游、旅客的产业的转型。在这个地方,产业本身让它变成城镇化的一部分,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一些就业。
  李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实名化改革解决公共服务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在想城镇化的时候,想我们怎么发展产业,但他忘记了绝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含有一大批已经在城镇就业的,比如说我们大量的保姆、保安、快递、清洁工人和饭店的服务员,他们在这儿就业很长时间了,有的都十几年了,但是没能享受到公共服务,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什么产城一体化,或者解决新增就业问题来当做城镇化的一个前提。因为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是首先要解决已经进城的这些人,他们在城镇里头已经工作、就业很多年了,但是没有享受到公共服务,怎么样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通过从农民工实名化的改革来解决他们公共服务的问题。
  是不是就业存在很大问题呢?从2000年到现在看,中国平均每年两千多万人进城,即使2013年,我们仍然有两千万人进城。所以说,目前就业不是个大问题,而是就业之前已经进来以后,我们怎么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这是很多地方政府要规避的一个点。另外,我觉得这里重要的,他在选择这些产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它土地获得更高的升值,来获得更大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那么在这里头,特别要强调一条,适合于农民进城,适合于城镇化进城这个过程中,农民需要的就业岗位一定是相对低端的,也是这个城市最紧缺。而我们给他提供的,各级地方政府或者一些企业提供的空间,恰恰和他们的就业岗位不吻合,这就是现在在城镇化当中的一个矛盾。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发展思路、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高端化、新型化、现代化,但他忘记了,他是一种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那么很多城市发展,提出城市发展的理念,要做很高的文明环境,要做很高的城市视觉空间,那么在这种视觉空间下,这么高的成本下,我们还能看到这些人、这些农民在这里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就业机会吗?
  张鸿: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 应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因为很多年轻的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农村里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做农业了,纯粹的农民、耕地的农民已经少了。所以土地如果不规模经营的话,可能效率也起不来。然后它在本村里,可以家庭来做这样一个农场,然后有种种优惠政策了,各种补贴,你买农机等等,财政也补贴,相关的金融、保险的政策来支持你,所以这其实是未来我们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城镇化提出以后,我也在学习,也在调研,也去过一些地方,然后也以为一些案例是挺好的,但其实也有是很多误读,它不是城镇化应该那个样子,我想很多地方的官员、执政者,可能他们也在误读。这个误读有两个层面。比如说因为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不如卖地,重速度、重规模,这样GDP是能上去的,是能够看得见的,是很光鲜的,但是你所说的那些东西都是要投钱的,是要掏钱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这是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是一个长期的,但是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官员更多的考虑到,我今天能不能看得到,明天能不能看得到,你让我看十年以后,那我可能就不看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后面一整个的综合改革的问题。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