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谈医药灰色地带:医生靠开药增收
2014-04-26 14:46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灰色地带;医生;清华大学;教授;增收;廉价药;财经评论;药厂
CCTV2《央视财经评论》:让廉价药留在市场上!
复方甘草片4.5元、红霉素5.5元、他巴唑4.9元……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用药,如今您还能买到么?从2004年开始,一些疗效好的经典廉价药逐步开始消失、停产,广受病人欢迎的一些经典廉价药本该大量生产、销售火爆才对,怎么会不断的消失停产?廉价药“躲猫猫”背后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如何破解廉价药不断消失的难题?
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广受病人欢迎的一些经典廉价药为何会不断的消失停产?廉价药“躲猫猫”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杨燕绥:医生的薪酬没有可靠的资源来源 医生要靠开药增加收入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现在药厂遇到了两个不确定,一个是我们政府,各个地方那个所谓的招标,实际上就是限价。而且以低价取胜,这样药品就遇到了一个低价。但是招标和医保基金不参与,所以只限制,而没有采购。限价跟采购不结合,所以如果你低价,就需要规模,这叫微利多销,但是药品这两个限价和采购不联合,所以药厂就遇到了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我们的药品销售渠道,这里面的灰色地带太多了。因为我们医生的薪酬没有一个可靠的资源来源,所以医生要去开药,他这一拉动,所以这个过程中多了很多灰色地带。所以真正我们觉得药品价格非常高,很多不是药厂出价高,是当中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很多成本,药厂又控制不了这一点,所以这样使劲去压药厂的价,所以药厂现在的发展就遇到了两个不确定性。
张鸿:多生产就多赔钱 最后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生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供需决定价格,大家都喜欢这些低价的药。其实最近的调查说,有一些甚至是救命药,就是这一类病如果不用这个药就不行。如果是这样的话,按照我们常规的经济学的逻辑,那它的价格就应该涨上来。如果是大家救命的药,然后需求又那么大,它一定是涨的。但是我们对它有限价,所以它不能涨价。
第二,招标的时候,是价格越低者越来。理论上讲,只要签了招标的协议,我不会断这个货。但是招标的时候只限价格,不限量,所以企业到最后,医院如果不用这药,这个企业就不挣钱了,你签了这个协议不挣钱。不挣钱怎么办?你多生产一瓶,你就多赔一点儿,怎么办?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你只能不生产。
杨燕绥:一定要让医生和卖药没关系 消除销售渠道中的灰色地带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如果政府只限价,然后医院又不愿意开,因为医生开这种药提成太少,医院也不愿意开。作为药厂,生产出来,价又低,量又不知道,他怎么能有营利?那他生产这些药,他的工厂就要倒闭。所以药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就是地方招标,你要是限价的话,同时让医保基金也参与进来,我价格和规模,让企业知道,我价格低,我规模大,我照样有营利。所以就得地方招标,把医保基金联合进来一块儿招,这样就是价格和数量一块给企业一个大数据,企业就知道了。
第二就是销售。销售渠道中一定要解决灰色地带,因为灰色地带没人知道要花多少钱的。医生品牌大,药给的更得多,所以这个灰色地带又是一个不确定性。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解决医生的薪酬,一定让医院的医生第一,让他的薪酬特有尊严,比教授高,比公务员高。第二,让他的资金来源稳定,让他跟卖药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医生不开,我们整个销售渠道的这些灰色地带,就没有渠道了,所以我想药厂就知道,它的定价和老百姓使用的价格就透明了。现在并不是药品,比如说硝酸甘油说2.6元,涨百分之百变成5.2元,大家还是用不起,但你一经过这销售渠道,它变成520元了,大家用不起了。
杨燕绥:关键问题在于压价的人跟采购的人是分离的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虽然我们现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是很大的。所以医疗保险基金是最大的采购方,但是我们问题出在这个医疗保险基金,它不参与这个药品定价,也不参与药品招标定价,他真正是买方。你说你上街买东西讨价,你买你来讨论价格。所以你是个采购方,结果你不参加,所以这样就是压价的人跟采购的人是分离的,这就出现了生产药的心中没数。理顺就叫三一联动。三中全会报告讲的治理,公共治理、社会治理,所谓治理就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利益相关人之间长期合作,让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进来。比如三一联动就是说,用药的医院、医生,然后医疗购买的医疗保险基金,还有生产药品和药材的商家,大家联合起来在一个平台上。
像英国、德国都很好,他们比如医疗保险基金是最大的采购方,那么你给药厂、生产方留下10%到15%的利润空间。你生产老百姓最需要的药,然后价格是怎样,流通渠道的成本是多少,都是透明的。然后给药商留下12%到15%的利润空间,当你达不到利润空间,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让你达到那个利润,这样你也不要急功近利。所以生产药的、卖药的、吃药的,大家都达成一个协议,我想这里头高和不高大家说了算,关键得透明。我们就是脱节,所谓政府采购,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进来给定价,而且以低价来定价,然后价定完了,怎么采购,采购量又是脱节的。
复方甘草片4.5元、红霉素5.5元、他巴唑4.9元……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用药,如今您还能买到么?从2004年开始,一些疗效好的经典廉价药逐步开始消失、停产,广受病人欢迎的一些经典廉价药本该大量生产、销售火爆才对,怎么会不断的消失停产?廉价药“躲猫猫”背后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如何破解廉价药不断消失的难题?
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广受病人欢迎的一些经典廉价药为何会不断的消失停产?廉价药“躲猫猫”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杨燕绥:医生的薪酬没有可靠的资源来源 医生要靠开药增加收入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现在药厂遇到了两个不确定,一个是我们政府,各个地方那个所谓的招标,实际上就是限价。而且以低价取胜,这样药品就遇到了一个低价。但是招标和医保基金不参与,所以只限制,而没有采购。限价跟采购不结合,所以如果你低价,就需要规模,这叫微利多销,但是药品这两个限价和采购不联合,所以药厂就遇到了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我们的药品销售渠道,这里面的灰色地带太多了。因为我们医生的薪酬没有一个可靠的资源来源,所以医生要去开药,他这一拉动,所以这个过程中多了很多灰色地带。所以真正我们觉得药品价格非常高,很多不是药厂出价高,是当中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很多成本,药厂又控制不了这一点,所以这样使劲去压药厂的价,所以药厂现在的发展就遇到了两个不确定性。
张鸿:多生产就多赔钱 最后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生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供需决定价格,大家都喜欢这些低价的药。其实最近的调查说,有一些甚至是救命药,就是这一类病如果不用这个药就不行。如果是这样的话,按照我们常规的经济学的逻辑,那它的价格就应该涨上来。如果是大家救命的药,然后需求又那么大,它一定是涨的。但是我们对它有限价,所以它不能涨价。
第二,招标的时候,是价格越低者越来。理论上讲,只要签了招标的协议,我不会断这个货。但是招标的时候只限价格,不限量,所以企业到最后,医院如果不用这药,这个企业就不挣钱了,你签了这个协议不挣钱。不挣钱怎么办?你多生产一瓶,你就多赔一点儿,怎么办?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你只能不生产。
杨燕绥:一定要让医生和卖药没关系 消除销售渠道中的灰色地带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如果政府只限价,然后医院又不愿意开,因为医生开这种药提成太少,医院也不愿意开。作为药厂,生产出来,价又低,量又不知道,他怎么能有营利?那他生产这些药,他的工厂就要倒闭。所以药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就是地方招标,你要是限价的话,同时让医保基金也参与进来,我价格和规模,让企业知道,我价格低,我规模大,我照样有营利。所以就得地方招标,把医保基金联合进来一块儿招,这样就是价格和数量一块给企业一个大数据,企业就知道了。
第二就是销售。销售渠道中一定要解决灰色地带,因为灰色地带没人知道要花多少钱的。医生品牌大,药给的更得多,所以这个灰色地带又是一个不确定性。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解决医生的薪酬,一定让医院的医生第一,让他的薪酬特有尊严,比教授高,比公务员高。第二,让他的资金来源稳定,让他跟卖药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医生不开,我们整个销售渠道的这些灰色地带,就没有渠道了,所以我想药厂就知道,它的定价和老百姓使用的价格就透明了。现在并不是药品,比如说硝酸甘油说2.6元,涨百分之百变成5.2元,大家还是用不起,但你一经过这销售渠道,它变成520元了,大家用不起了。
杨燕绥:关键问题在于压价的人跟采购的人是分离的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虽然我们现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是很大的。所以医疗保险基金是最大的采购方,但是我们问题出在这个医疗保险基金,它不参与这个药品定价,也不参与药品招标定价,他真正是买方。你说你上街买东西讨价,你买你来讨论价格。所以你是个采购方,结果你不参加,所以这样就是压价的人跟采购的人是分离的,这就出现了生产药的心中没数。理顺就叫三一联动。三中全会报告讲的治理,公共治理、社会治理,所谓治理就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利益相关人之间长期合作,让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进来。比如三一联动就是说,用药的医院、医生,然后医疗购买的医疗保险基金,还有生产药品和药材的商家,大家联合起来在一个平台上。
像英国、德国都很好,他们比如医疗保险基金是最大的采购方,那么你给药厂、生产方留下10%到15%的利润空间。你生产老百姓最需要的药,然后价格是怎样,流通渠道的成本是多少,都是透明的。然后给药商留下12%到15%的利润空间,当你达不到利润空间,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让你达到那个利润,这样你也不要急功近利。所以生产药的、卖药的、吃药的,大家都达成一个协议,我想这里头高和不高大家说了算,关键得透明。我们就是脱节,所谓政府采购,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进来给定价,而且以低价来定价,然后价定完了,怎么采购,采购量又是脱节的。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票据市场游走灰色地带 业内呼吁修法加强监管2015 / 02 / 06
- 中央推理性制度打扫“灰色地带” 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年前必须“晒”2015 / 03 / 25
- 携程旅行套餐被指霸王条款 退改签或存灰色地带2014 / 07 / 15
- 中编办:明年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2014 / 08 / 24
- 清洁技术投资的“灰色地带”2013 / 05 / 15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