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被指隐瞒裁员1万人真相 离职潮难自圆其说
2014-06-23 11:04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海尔;裁员;离职;真相;自主经营;张瑞敏;万人;双赢
6月17日,中国家电网报道:海尔白电集团副总裁孙京岩、负责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助理靖长春均已离职。但报道同时称,孙京岩否认此消息属实,而靖长春则表示“有此(离职)想法”。
6月16日,《北京商报》报道:在日前出席某商业论坛时,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且裁员对象主要是中层,原因是制造业务的智能化减少了用工数量。
海尔的新理论
稍一留意便不难发现,海尔大裁员发生在张瑞敏积极推行“人单合一双赢理论”背景之下。那么,什么是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什么又是海尔不遗余力推行的“自主经营体”?
张瑞敏是这样解释“人单合一双赢理论”的: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的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我们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现在提出“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人”是员工,“单”是用户资源,把每个员工和它的用户资源连在一起,所谓“双赢”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的自身价值。
什么是“自主经营体”?张瑞敏的解释是: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组织结构颠覆了,原来最底层的员工上面有很多领导,很难自主做出决策。现在把他解放,你只要有创意,你只要找到你的用户,你就可以自己来创业,这和传统的管理理论完全不一样。传统的管理理论是管理者拿各种管理工具管理被管理者,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但是现在我把它变成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海尔新战略的效果怎么样?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3个青年人,20多岁,他们发现在市场里有一个机遇,就是很多发烧友对电脑游戏本有很多意见,有很多专业的要求,大体有3万多条意见,他们把这3万多条意见归纳成13类问题,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本。
我查了一下资料,为证明“自主经营体”模式的正确,2012年11月8日的《青岛日报》曾经发布一篇《海尔:一个“自主经营体”的员工样本》的报道,描述了一个叫赵峰的“自主经营体”的成功故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在百度搜索。
我不知道读者是否看懂了张瑞敏的“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以及“自主经营体”,实话讲,我没有看懂。
另外,我很想知道的是:海尔有几个这样的“3个年轻人”?如果只有一个,退一步说有5个甚至10个,坦率地讲,我认为不足以拿来证明这个模式是成功的。
海尔隐瞒了裁员真相
现在谈谈我对海尔大裁员的看法:我认为海尔隐瞒了裁员的真相。2013年、2014年连续大裁员,并非海尔的企业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据悉,自2010年实行“自主经营体”模式以来,海尔正常的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员工包括中层管理人员看不懂老板在干什么,看不清企业的未来,甚至员工个人利益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出现一波离职潮。
实际上,稍加用心便不难发现,张瑞敏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2014年再裁掉1万人”与“以中间管理层为主”是两个无法并列的概念,作为一家7万人的制造型企业,生产工人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在75%~85%,海尔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中间管理层。再说中间管理层从来都是一个企业的支架,“一窝端”式的中间管理层大裁员,对企业是伤筋动骨。我倾向于认为:海尔连续大裁员,实际上是为包括中间层大量离职提前准备好的“说辞”。
事实从另一个层面佐证了我的分析。6月17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海尔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海尔在推进小微化,将原来的一些经营体如销售公司等转为“小微公司”,和海尔从隶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但如此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如有些岗位的员工并不愿意接受。”请大家注意,员工并不接受海尔高层的做法。
有人这样比喻2010年之前的海尔与今天海尔的不同:那时的海尔是一个大商场,所有的商品由商场统一经营;今天的海尔已经变成一个农贸市场,里面有很多摊位,每个摊位后面站着一个小老板。
这些年,海尔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在国际市场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也不是开发出什么革命性产品,而是频繁地推出各种理论、概念及战略,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6月16日,《北京商报》报道:在日前出席某商业论坛时,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且裁员对象主要是中层,原因是制造业务的智能化减少了用工数量。
海尔的新理论
稍一留意便不难发现,海尔大裁员发生在张瑞敏积极推行“人单合一双赢理论”背景之下。那么,什么是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什么又是海尔不遗余力推行的“自主经营体”?
张瑞敏是这样解释“人单合一双赢理论”的: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的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我们为了适应这个变化,现在提出“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人”是员工,“单”是用户资源,把每个员工和它的用户资源连在一起,所谓“双赢”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的自身价值。
什么是“自主经营体”?张瑞敏的解释是: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组织结构颠覆了,原来最底层的员工上面有很多领导,很难自主做出决策。现在把他解放,你只要有创意,你只要找到你的用户,你就可以自己来创业,这和传统的管理理论完全不一样。传统的管理理论是管理者拿各种管理工具管理被管理者,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但是现在我把它变成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海尔新战略的效果怎么样?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3个青年人,20多岁,他们发现在市场里有一个机遇,就是很多发烧友对电脑游戏本有很多意见,有很多专业的要求,大体有3万多条意见,他们把这3万多条意见归纳成13类问题,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本。
我查了一下资料,为证明“自主经营体”模式的正确,2012年11月8日的《青岛日报》曾经发布一篇《海尔:一个“自主经营体”的员工样本》的报道,描述了一个叫赵峰的“自主经营体”的成功故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在百度搜索。
我不知道读者是否看懂了张瑞敏的“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以及“自主经营体”,实话讲,我没有看懂。
另外,我很想知道的是:海尔有几个这样的“3个年轻人”?如果只有一个,退一步说有5个甚至10个,坦率地讲,我认为不足以拿来证明这个模式是成功的。
海尔隐瞒了裁员真相
现在谈谈我对海尔大裁员的看法:我认为海尔隐瞒了裁员的真相。2013年、2014年连续大裁员,并非海尔的企业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据悉,自2010年实行“自主经营体”模式以来,海尔正常的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员工包括中层管理人员看不懂老板在干什么,看不清企业的未来,甚至员工个人利益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出现一波离职潮。
实际上,稍加用心便不难发现,张瑞敏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2014年再裁掉1万人”与“以中间管理层为主”是两个无法并列的概念,作为一家7万人的制造型企业,生产工人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在75%~85%,海尔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中间管理层。再说中间管理层从来都是一个企业的支架,“一窝端”式的中间管理层大裁员,对企业是伤筋动骨。我倾向于认为:海尔连续大裁员,实际上是为包括中间层大量离职提前准备好的“说辞”。
事实从另一个层面佐证了我的分析。6月17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海尔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海尔在推进小微化,将原来的一些经营体如销售公司等转为“小微公司”,和海尔从隶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但如此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如有些岗位的员工并不愿意接受。”请大家注意,员工并不接受海尔高层的做法。
有人这样比喻2010年之前的海尔与今天海尔的不同:那时的海尔是一个大商场,所有的商品由商场统一经营;今天的海尔已经变成一个农贸市场,里面有很多摊位,每个摊位后面站着一个小老板。
这些年,海尔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在国际市场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也不是开发出什么革命性产品,而是频繁地推出各种理论、概念及战略,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嘉能可重组澳海尔克里克煤矿裁员430人2018 / 10 / 18
- 因能携手海尔服务全球健康医疗事业2017 / 09 / 15
- 启迪携手海尔家电 共建绿色环保生态圈2016 / 12 / 28
- 磁悬浮空调助力建筑节能2013 / 06 / 13
- 无线充电联盟大中华区换帅2016 / 02 / 04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