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 2035世界能源展望》报告(2015版)
2015-04-29 12:50  · 来源:  · 作者:中国风电新闻网>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当我们的行业聚焦于迅速应对油价暴跌之际,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行业事件颇有裨益。
  当前的震荡是回归正常状态。持续变化是我们行业的常态。能源结构发生变化。需求平衡状况出现转变。页岩气、致密油、超深水石油或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不断涌现。各经济体在扩张和收缩。能源生产和消费受到从战争到极端天气等破坏因素的影响。解决气候变化或增强能源安全的新政策出台。能源企业需要调整—BP此时正在采取这种做法;为了进行更长期的战略性建设,我们不仅需要控制投资和成本,还应提出明确的方向。
  因此,本年度《能源展望》宝贵之处在于帮助我们了解最可能出现的未来能源格局以及今后20年内预期发生的一些最重要的变化。以下三个关键特征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贸易模式正在转变。近年来,美国致密油的蓬勃发展影响巨大,石油流动日益从西至东,而非从东至西。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强劲增长推动能源需求,上述状况可能延续。随着液化天然气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并导致全球价格走势更趋一致,我们还预计天然气市场将更加全球化。
  其次,能源结构继续转变。预计大部分的全球能源需求将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到2035年,化石燃料将满足三分之二的新增能源需求。然而,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化石燃料以及天然气的比重将有所提高。天然气必然是增长最快和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其满足的需求增量是煤炭和石油的总和。与此同时,随着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工业化趋缓以及全球能源政策日益严格,预计煤炭将是增长最慢的燃料。
  这与环境挑战有关。尽管有目前的政府政策和意愿,但最可能的控制碳排放的路径似乎无法持续。各种预测突出体现了决策者在联合国主导的今年巴黎会议上将面临的挑战规模。没有任何一种变革或政策可以独木成林。预先确定可能最有效的变革难度很大。这表明决策者必须采取步骤以推动制定全球碳价,为所有人发挥其作用提供适当的激励。
  今年将是辩论之年,议题不仅是环境,还包括普遍的经济和能源问题。我们希望本年度的 《 BP 2035能源展望》能为引导上述讨论以及打造可持续、安全和负担得起的能源未来作出有益的贡献。
  BP集团首席执行官
  戴德立(Bob Dudley)
  全球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


  … 支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是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到2035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87亿,这意味着需要能源的人数增加了16亿。
  在同一期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增长一倍以上,非经合组织亚洲国家贡献上述增长的近60%。纵观全球,预计203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当前高出75%,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四分之三得益于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和印度是非经合组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预计2013至2035年的年均增速为5.5%。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共占全球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约三分之一。
  随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赶上经合组织,预计其增速将从本十年的年均7%降至2025-2035年期间的年均4%。印度的增速放缓更具渐进性:从本十年的年均6%降至2025-2035年期间的年均5%。
  一次能源消费增长放慢..


  …因为受到非经合组织国家工业化趋缓的影响
  2013至2035年,一次能源消费增长37%, 年均增长1.4%。几乎所有的预计增长(96%)都来自非经合组织,其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2%。与之对照,经合组织的能源消费在整个期间的年均增长仅为0.1%,而且在2030年以后实际有所下降。
  全球能源消费的预计增速远低于近期趋势 (2000-2013年期间年均2.4%)。非经合组织亚洲国家的增长趋缓尤为明显,其自2000年以来的年均增速为7%,而预计2013至2035年期间将放缓至年均2.5%。
  这反映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电气化驱动下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长阶段终结。经济增长放慢以及能源强度*加速下降(经济增长对重工业的依赖性降低) 对能源增速放慢的作用基本上旗鼓相当。
  工业需求增长趋缓...


  …体现在煤炭增长放慢
  各领域的一次能源消费状况清晰表明工业化的影响减弱。自2000年以来,工业一直是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均增速为2.7%,但预计增速将降至年均1.4%。“其他”行业(民用、服务和农业)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2013-2035年的年均增速为1.6%。
  交通业在一次能源增长中的作用仍然较小,增长稳定 (年均1.2%),但2013-2035年期间在总体增长中仅占15%.
  煤炭的命运巨变,这一从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 (年均3.8%)变为增速最慢的燃料 (年均0.8%)。这反映了亚洲煤基工业化趋缓以及环境条例和关键市场的气价走低的影响。天然气是增速最快的化石燃料 (年均1.9%),而石油增速略高于煤炭(年均0.8%) 。
  可再生能源是增速最快的燃料 (年均6.3%)。核电(年均1.8%)和水电 (年均1.7%)的增长快于总体能源增速。
  化石燃料继续提供世界上大多数的能源


  …然而能源结构向更低碳燃料倾斜
  天然气的比重稳步提高,而石油和煤炭的比重双双下降。
  到2035年,所有化石燃料的比重都集中在大约26-28%的区间,没有出现任何一种主导性燃料—这是工业革命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化石燃料总体比重下降,但2035年仍是主导性能源,其比重从2013年的86%降至81%。
  在非化石燃料中,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的比重迅速提高,从当前的3%升至2035年的8%,并在2020年代初超过核电,在2030年代初超过水电。
  约三分之一的新增能源需求由天然气满足,另外三分之一由石油和煤炭共同满足,其余三分之一由非化石燃料满足。
  在经合组织,石油和煤炭的下滑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抵消,消长基本持平。非经合组织能源增长分布均衡,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燃料分别约占四分之一。
  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比提高…


  …以及可再生电力,这些均得益于技术发展
  2013至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产量年均增长1.4%,与消费增长持平。
  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区域均有增长。中南美洲增速最快 (年均2.1%), 而最大的增量来自提供了45%的全球能源产量增长的亚太。北美是第二大增长来源,而且仍是第二大能源生产区域。
  在技术和生产力提升的推动下,新型能源对供应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可再生能源、页岩气、致密油和其他新型燃料总体年均增长6%,到2035年贡献了45%的能源生产增量。
  新型能源的增长得益于技术发展,并依托于大规模投资,这些条件假定在整个展望期将继续存在。
  页岩气和致密油被认为资源丰富…


  …但生产仍集中在北美
  技术创新和高油价开启了北美庞大的非常规资源,大幅增加了美国的油气产量并改变了全球能源平衡。
  预计全球技术上可开采的资源包括约3,400亿桶致密油和7,500万亿立方英尺页岩气。亚洲的资源最为丰富,北美紧随其后。
  尽管全球各地都有非常规资源,但生产可能仍然集中在北美。2013-2035年,北美致密油和页岩气的累计产量约相当于50%的技术上可开采的致密油资源和30%的技术上可开采的页岩气资源。预计世界其他地区的可比数字分别仅为3%和1%。
  虽然北美以外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其他地区不可能迅速复制推动北美产量激增的各项因素。
  美国致密油和页岩气供应的驱动因素…


  …包括迅速增长的投资和重大创新
  2014年,在致密油和天然气液的推动下,美国的石油产量出现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增长(约150万桶/日) 。美国近年来的产量增长前所未有,只有沙特曾经有过如此规模的年度增长。
  不断增加的投资和迅速的技术创新支持着美国致密油和页岩气的发展。2007至2014年,就采用每个钻机新井产量计量的生产率而言,石油年均提高34%,天然气年均提高10%。
  预计美国致密油的发展在今后几年将有所放缓,因为油井递减率高且资源不如天然气丰富。
  与此对照,预计美国页岩气生产在展望期内发展迅速 (年均4.5%), 然而增速将逐渐放缓。
  供需地域的转变…


  …对能源贸易影响巨大
  区域能源不平衡情况 – 每个区域的产量减消费量 – 在今后20年必定扩大,从而影响能源贸易。
  北美今年(2015年)从能源净进口区域转为净出口区域。亚洲的能源进口继续增长,到2035年约占区域间净进口的70%。
  在出口区域中,中东仍是最大的能源净出口区域,但其比重从2013年的46%降至2035年的36%。俄罗斯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
  亚洲的进口依存度从2013年的23%升至2035年的27%。石油在上述增长中占60%的比重,2035年的进口量占亚洲石油消费的80%以上。2035年的亚洲石油进口量几乎相当于欧佩克组织目前的石油总产量。
  全球液体燃料供需平衡反映了转变…


  …即非经合组织需求和非欧佩克组织供应增长的变化
  到2035年,预计全球液体燃料需求 (石油、生物燃料和其他液体燃料)增长1,900万桶/日, 达到1.11亿桶/日。这一期间的增长放慢: 从2013-20年期间的年均1.2%降至2020-35年期间的年均0.7%。
  需求增长完全来自非经合组织经济体的快速发展。非经合组织的消费量到2035年达到约7,000万桶/日 – 比2013年高出56%。经合组织需求在2005年触顶,预计在2035年将进一步下降 (-600万桶/日)至 4,000万桶/日,达到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新增需求的供应最初来自非欧佩克组织的非常规来源,在展望期后段则来自欧佩克组织。到2035年,预计非欧佩克组织供应增长1,300万桶/日, 而欧佩克组织产量增长700万桶/日。
  非欧佩克组织供应的最大增量来自美国 (600万桶/日)、巴西(300万桶/日)和加拿大 (300万桶/日), 这抵消了北海等成熟产油区的衰减。欧佩克组织供应增长主要来自天然气液体产品(300万桶/日)和伊拉克的原油 (200万桶/日)。
  亚洲和中东推动液体燃料需求的增长…


  …最大的增长来自交通业,其后是工业
  中国是世界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增长700万桶/日至2035年的1,800万桶/日,超过美国的需求 (减少200万桶/日至1,700万桶/日)。即便如此,2035年的美国人均消费仍比中国多3.5倍。
  印度是第二大推动因素,增长超过400万桶/日,其后是中东的400万桶/日。在展望期结束时,印度超过中国,成为需求增长的最大来源。
  非经合组织的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交通业(1,600万桶/日) ,这反映了车辆保有量的迅猛增长 ; 另外主要是与石化相关的工业 (800万桶/日)有关 。经合组织上述两个领域的消费均有所减少。
  就行业而言,交通业约占55%的液体燃料总体需求。到2035年,交通业占64%的需求增量总额,但由于能效提升以及天然气和电力的逐步取代,2020年后增长放缓。在石化产业的推动下,工业需求在此期间增速最快(年均1.2%)。
  机动车数量可能迅猛增长…


  …但能效提升限制燃料需求增长
  全球汽车保有量(商用车和乘用车)增长一倍以上,从当前的12亿辆增至2035年的24亿辆。上述大多数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88%), 而经合组织的一些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
  近年来,在消费者选择、政策趋于严格(如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和美国的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燃油经济性提升。在展望期内,能效有望加速提升,预计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在2013至2035年期间年均提升2.1%,而过去十年已年均提升1.5%。
  效率的提升限制了交通燃料需求的增长。虽然机动车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但运输需求仅增长约30%。
  石油仍然主导运输燃料的需求 (2035年为89%),,但非石油替代品的比重从2013年的5%升至2035年的11%, 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运输燃料 (年均6.3%)。
  石化产业是石油需求的另一个关键驱动因素…


  ... 并得到天然气液体产品供应强劲增长的支持
  自1970年代的油价危机以来,交通领域之外的石油使用集中在石化产业,因为该产业使用廉价替代燃料的空间有限。
  2013至2035年,石化产业的石油需求年均增长2.5% (700万桶/日)。这种持续的强劲增长源自将石油用作原料,因为该产业的替代产品有限且增效空间较小。特别适合用作石化原料的天然气液体产品供应强劲增长,促进了上述格局。到2035年,石化产业占工业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
  天然气液体产品供应增长主要来自美国 (300万桶/日)和中东 (200万桶/日)。这一增长在今后十年最为强劲,推动美国石化产品需求激增以及中东和非经合组织亚洲国家的继续增长。
  在石化产业和交通业以外,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被能效提升和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和煤炭替代品抵消,预计石油需求大体停滞。
  最初是北美供应推动增长…


  …然后中东供应增量提高
  北美在展望期前半段的增长以及中东在后半段的迎头赶上,引领液体燃料供应到2035年增长近2,000万桶/日。
  到2035年,北美产量增长900万桶/日,增长集中在展望期上半段。北美的增长来自致密油、天然气液体和油砂。在北美之外,中南美洲产量到2035年增长400万桶/日,主要来自巴西。
  中东产量在2020年后有所增长,而北美增长减慢。到2035年,中东产量的增长略高于500万桶/日。
  常规原油产量大体平稳,几乎所有增长都来自其他来源(致密油、天然气液体产品、生物燃料和油砂)。到2035年,天然气液体产品和致密油分别提供了13%和7%的全球供应。
  严重的供应中断…


  … 可能成为一个持久因素
  自2011年爆发“阿拉伯之春”以来,供应中断再次成为石油市场的一个关键特征,2014年达到300万桶/日。利比亚的全年产量起伏很大。内战限制了叙利亚的产量,尼日利亚、苏丹和也门的动乱仍在延续,国际制裁限制了伊朗的产量。
  2014年的供应中断总量远高于约40万桶/日的历史平均水平。由于伊拉克-科威特战争以及苏联解体,1991年的供应中断略高于400万桶/日,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地缘政治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提高意味着中期的供应中断可能居高不下。因此,与此前展望相比,我们上调了供应中断的规模和持续时间。
  致密油在近期仍是一个颠覆性因素…


  …但市场在随后年份将重新平衡
  致密油供应,特别是在美国,在2035展望前期持续增长。 2013-2035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约增长300万桶/日,约占2035年全球致密油产量的三分之二。
  致密油的强劲势头以及相对疲软的需求减少了近年来对欧佩克组织原油的市场需求。欧佩克组织面临的这种压力在展望期前几年可能继续存在,欧佩克组织对需求下降的对策是一个关键不确定因素。
  从更长期来看,随着致密油供应增长放缓以及需求提高,对欧佩克组织原油的需求开始增加,到2030年将超过历史高点 (2007年的3,200万桶/日)。
  到展望期结束时,欧佩克组织的市场份额约为40%,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相近。
  石油贸易模式变化…


  … 因为亚洲进口增长而美国实现自给自足
  区域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增长且更加集中。特别是到2035年,亚洲进口占区域间石油净进口的近80%,而当前约为60%。中东在区域间净进口中的比重从2013年的55%降至2035年的不到50%。北美在今后几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区域。
  在美国,致密油产量增长以及需求下降改变了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2005年,美国进口超过1,200万桶/日—占其需求总量的60%, 但美国到2030年代必定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的进口需求增长一倍以上,达到1,300万桶/日,占其石油消费总量的约四分之三。到展望期结束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液体燃料的最大消费国。印度的进口需求也迅速增长,到2035年,其进口占石油需求总量的近90%。
  炼油厂面临的挑战包括替代性供应…


  ... 以及已经充盈的剩余产能
  到2035年,在2,000万桶/日的液体燃料供应增长中,约800万桶/日来自无需精炼的天然气液体产品、生物燃料和其他液体燃料。
  到2035年,中国的液体燃料需求增长700万桶/日。如果遵照过去二十年的模式,中国的原油加工量将以相近数量增长,使中国以外的原油加工量增长在20多年内仅为400万桶/日。
  全球剩余炼能已经比近期低点(2005年)高出700万桶/日,近年来,每年产能净增100万桶/日。
  因此,本年度《能源展望》提出利润的长期不稳定性,弱势炼油中心需要大幅降低产能。
  非经合组织引领天然气需求的增长…


  …电力和工业用气量增加
  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在展望期内年均增长1.9%,到2035年达到约4,900亿立方英尺/日。
  非经合组织需求推动上述增长,其年均增速为2.5%,增加1,230亿立方英尺/日。经合组织的增长较为缓慢(年均1.1%),增加420亿立方英尺/日。
  电力和工业的新增用气量占需求增长总量的80%以上,电力行业出现750亿立方英尺/日的最大增幅(年均2.3%),其后是工业(610亿立方英尺/日,年均1.8%)。
  在非经合组织,电力行业和工业各增加约500亿立方英尺/日需求。在经合组织,电力行业需求的增长(250亿立方英尺日)是工业(120亿立方英尺/日)的两倍以上。
  交通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虽然基数极小。到2035年,交通业在天然气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升至3%。
  非经合组织还提供了最大的供应增量…


  …而经合组织的页岩气增长最快
  在特别是中东和俄罗斯的推动下,约一半的全球天然气供应增长来自非经合组织常规气(820亿立方英尺/日,即年均1.5%)。近80%的非经合组织增长来自非页岩资源。
  经合组织的页岩气增速更快,年均5%,增加520亿立方英尺/日。到2035年,约占全球天然气供应增长的三分之一。
  北美主导页岩气生产,目前提供了几乎所有的页岩气供应,2035年仍将占约四分之三的份额。
  然而,北美以外的页岩气加速增长,到2030年代将超过北美的增长(按量计算)。中国是北美以外最有潜力的国家,占全球页岩气增长的13%。到展望期结束时,中国和北美约占85%的全球页岩气产量。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