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减少垃圾桶设置引争议 网友意见分两派
2015-04-30 10:35  · 来源:  · 作者:chinanews  · 责编:系统管理员


  莲花山公园内垃圾桶的设置并未见明显减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尧 文/图
  4月起,市城管局、市公园管理中心在莲花山公园、梅林公园开展“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丽”最大限度减少垃圾桶设置的试点行动,旨在鼓励市民在公园游玩时不产生垃圾,或自行收纳垃圾。连日来,该试点行动引发市民的大讨论,有市民认为该行动“是堵,不是疏,方式不科学”,也有市民力挺该行动称“这是培养市民走向高素质的第一步”。有社会学专家对此表示,试点的行动方式应该与实际效果挂钩,如果行动过后垃圾增多,则应该及时调整行动方式。
  莲花山垃圾桶未见明显减少
  昨日,本报记者前往莲花山,从园内红揽路一直向登山道走去,发现园内垃圾桶的设置并未见明显减少,每隔约20米的路上,都能看到一组垃圾桶。园内环境清新整洁,除落叶外,未见到垃圾。
  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还未听说园内将减少垃圾桶的说法,他反问称:“不要垃圾桶,垃圾丢哪里?”一位站岗的保安员称,来莲花山的市民素质都较好,垃圾桶数量足够,乱丢的情况少见。
  而在同样作为行动试点所在地的梅林公园,垃圾桶数量较以往有所减少,有园内管理处知情人士称,自从市公园管理中心倡导减少垃圾桶以来,园内的约150个垃圾桶已经减少20%左右,进度比莲花山要快,他说:“因来梅林公园的市民多为附近居民,而且入园人数相对莲花山要少,减少垃圾桶数量容易开展。”
  减少垃圾桶 市民意见分“两派”
  自莲花山、梅林公园开展减少垃圾桶试点行动以来,各大论坛、网站上都可见网友围绕此事件的议论。记者整理来电报料及在现场随机采访多名市民发现,30名市民中,约6成市民认为“减少垃圾桶,可能会导致垃圾增多”,其中3成市民认为“环保意识及习惯可以养成,支持减少垃圾桶”,另外1成市民“未发表明确看法”。
  网友“错乱”在爱卡汽车论坛发帖称:“就算每个人都很自觉,手拿一个垃圾袋,再集中扔到指定的垃圾桶,但是,游客拿的这些垃圾袋也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塑料袋会增加很多。”;网友“yudong”称:“垃圾桶太多招老鼠蚊子苍蝇,支持减少。”;“慧眼狮”则称:“东京街头很少垃圾桶,发达城市有减少垃圾桶设置的先例。”;“nokia”留言称:“估计是打算减缩清洁方面的支出,美其名曰减少垃圾桶支持环保。”
  在莲花山公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发表看法认为,莲花山作为深圳的一张公园名片,每天入园人数很多,来此游玩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减少垃圾桶,一些游客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垃圾桶而随手乱扔,如此做法风险较高。
  公园管理处表示预期效果乐观
  莲花山公园管理处邵主任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此举是减少垃圾桶,而非取消垃圾桶。”行动将保留园内儿童活动区域、文化活动举办地、门区等重点区域的垃圾桶。目前,园内先期已经撤掉一些破损的垃圾桶。她说,行动是为了培养市民的环保理念,产生垃圾不乱扔,鼓励市民自己携带垃圾袋。邵主任称,园内共有清洁工150人,包括园林美化人员,如果试点行动效果不错,乱丢垃圾情况没有增多的话,将把部分清洁工转为园林美化工。她说:“行动的预期效果乐观,我们每个周末都会与义工一起,在公园门口向市民传授环保概念,在减少垃圾桶的同时,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学者称行动应依效果及时变更
  昨日,记者采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专家王晓华,对于减少垃圾桶设置的试点行动,其给予肯定态度,但是她表示对于具体行动方案,应该与实际效果相挂钩。她说:“垃圾桶可以减少,但不可以完全撤掉,在园内主要位置应该设置足够的垃圾桶,以保障园内清洁;减少垃圾桶数量可以先行试点,根据以后实际的情况做调整,比如过一段时间,垃圾反倒增加了,那是不是应该调整行动方案?在减少垃圾桶的同时,更要注重市民的环保意识养成,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情。”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