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丝路·能源之路万里行”亚太段结束之际
2015-05-08 07:56  · 来源:  · 作者:记者 高照 孙秀娟  · 责编:系统管理员
  起锚福建泉州,先转舵西南,再扬帆向西,浩浩荡荡的商船辗转在上千岛屿之间,穿越马六甲海峡,擦肩中南半岛,御印度洋的海风,破浪奔向中东和西欧……起航于秦汉时期的商船,满载香料、瓷器、丝绸,沿着这条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不经意间勾勒出一条商贸通道,跨越千年。
  今天,这条商贸通道又有了新的时代注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继续繁荣又多了一个动力源——油气,而为其提供油气的一个重要地区,便是亚太。
   油气地标——
  扬帆竞渡成就战略高地
  海上丝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带是亚太地区。这个地区以近30亿人口、超过全球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磁力”,在过去十几年吸引着全球的资本和目光。
  在众多的经济引擎中,油气产业动力强劲。这一点,从其独特的区位便能看出:亚太地区的北边,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其经济高速发展持续增加对油气的需求;有油气资源匮乏的韩国和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消费国日本。西边,从巴基斯坦的西北方走出亚太,就是“世界油库”中东和天然气“富户”中亚。南边,有“后起之秀”LNG和非常规油气丰富的澳大利亚。
  可见,需求与供给的高度契合,使亚太地区的油气市场无法“风平浪静”。虽然这里没有中东式的“油海”,也没有北美页岩气革命的浪潮,但独特的区位带来的是独特的吸引力,吸引了全球100多家国际石油公司在此扬帆竞渡,共同造就了亚太地区多元化的油气竞争高地。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油气消费中心。国际能源署预计,2020年后,全球地区间98%以上的石油净出口流向这里。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炼油生产区。世界十大炼油厂中,一半以上落户这里。
  这里,有世界重要的石油贸易枢纽和石油产品定价中心——新加坡。它创造了以工业园区为主导的石化产业发展模式。
  这里,有产品分成合同的创始国——印度尼西亚。1961年的这次合作创新,经过不断升级、更新换代,逐渐风靡全球油气合作市场。同时,印尼也曾经是亚太唯一的欧佩克成员国。其桑加油田和米纳斯油田所产原油,是国际市场参考的标准油品。
  不仅在世界油气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亚太地区也是油气的战略高地。
  因为,这里有中国原油进口的咽喉之地——马六甲海峡。在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成前,这条连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峡,是中国80%以上进口原油的必经之地,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因为,这里有中国经济发展的“气动力”。除了管道气外,中国LNG的进口量也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的进口量已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7.5%,尤其是现货进口量占比持续上升。而中国的长期合同气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部分为亚太国家。
  因为,这里有中国未来油气进口的战略支点——瓜达尔港。中东油气从瓜达尔港起程,沿中巴经济走廊进入中国,再通过管网输送到全国,不仅能破解“马六甲困局”,而且可大大缩短油气运输距离和时间。
  亚太,已在海上丝路沿线成为名副其实的油气通衢。
   油气图景——
  中国石油竞流海上丝路
  在这个竞争高地、油气通衢,世界著名的石油企业悉数登场。当然,中国的石油企业也是这个竞技场的重要参与者。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就已经在东南亚开展油气合作。2002年,中国石油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收购美国戴文能源公司印尼油气资产,开始与印尼石油界合作。中国石油与亚太的合作驶入发展快车道。
  十余年来,中国石油在亚太地区,从上游到下游,从油气勘探到工程技术,从管道建设到国际贸易,已形成全面开花之势。更重要的是,在亚太这个竞争高地,中国石油从不适应到适应,对运作国际项目越来越得心应手,实现了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2008年,中国石油将国际贸易放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始打造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四位一体”的油气运营平台,促进中国市场和国际成熟市场的协同运作,提高资源抗风险和营利能力。
  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亚洲油气运营中心率先建成。今天,这个中心的经营版图已涵盖中东、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成为亚太地区基准油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它被认为是中国石油在亚太地区展示实力、谋求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加快形成中国石油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开工建设。这个被称为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的项目,减少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使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部分原油直接从缅甸西海岸登陆,经管道输送到我国西南,使路程缩短约1200公里,对实现中国能源多元化、确保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除了这些战略项目外,中国石油利用特色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建设、工程技术服务等项目上为亚太油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印尼,中国石油成功运用国内成熟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海相碳酸盐岩,以及火山岩勘探研究等理论和技术,获得一系列油气勘探发现,成功运营9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探井成功率达到67%,成为印尼最高纪录保持者。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评价:“中国石油进入印尼后,为原来沉闷的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印度,中国石油管道建设者战酷暑,采用4项新工艺、新工法,完成了中印两国迄今最大的合作工程——印度东气西输管道工程,成为中印合作的典范。
  在泰国,泰国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石油长城钻探GW80队的管理水平和作业能力与西方油服公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亚太地区勘探开发投入下降,很多钻井队无活可干,而GW80队多到忙不过来。
  中国石油在海上丝路描绘的油气图景,壮观而美丽。
  油气机遇——
  合作基础增添弄潮底气
  沿海上丝路驶向未来,亚太地区还有哪些油气机遇留给中国油企?
  从整体看,油气的生产西移和消费东移是长期态势。亚太地区,在中国和印度两大“金砖国家”的经济驱动下,油气消费将会继续增长。在此刺激下,业内预计亚太地区的油气生产依然活跃。尤其是在海洋方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预测,亚太地区的海上油气产量会持续增长,澳大利亚、印尼、印度、越南及缅甸等国未来5年产量年增长率会保持在8%。此外,环印度洋天然气富集带资源也前景看好。
  从单项看,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合作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点。抓住这个机会,在完成油气贸易的同时,带动中国油企进行工程建设、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出口等深度合作,无疑是重要的现实选择。
  此外,澳大利亚丰富的油气资源、印度聚合物等化工产品需求旺盛、缅甸近海油气资源开发等,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面对机遇,中国石油企业能否把握住?
  从历史上看,中国和亚太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历史。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加快能源互联互通、强化海洋积极合作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合作的主导方向,并提出“钻石十年”的发展构想。这些都为未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油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合作经验看,中国石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当地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与政府、合作伙伴等加强沟通,努力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为进一步合作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中,“四国六方”的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为其他项目提供了能源合作的参照样本。
  从企业成长看,适应当地和国际化运作要求,合规管理并能适时进行管理升级,成为企业走上海外高端市场的“金钥匙”。例如,印尼项目积累形成了既具有中国石油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项目国际化运作“144”工作体系。连西方专家都赞叹,中国石油创造了“建设工期一天不拖,投资一分钱不超,平稳运行10年”的硬指标。
  有国际化运作的丰富经验和底蕴,有前景广阔的油气合作机遇,在亚太,描绘一幅绚丽的海上丝路繁荣图,必将有无限可能。
  分享到: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