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煤炭
《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发布
民用清洁炉具行业转型提速
2019-07-08 14:30  · 来源: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作者:别凡  · 责编:刘澄谚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清洁取暖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战略性任务之一,既关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又关乎民生质量。但在近几年推进过程中,由于过度侧重于“煤改电”、“煤改气”,导致出现了“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居民用不起”的突出问题。实践证明,片面依靠“双替代”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既脱离实际,又不符合国情。基于现实情况,推进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炉具能效,配套使用清洁煤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从而实现“以煤减煤,以柴代煤”,仍是现阶段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日前,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发布了《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为清洁取暖形势下民用清洁炉具行业的转型提升和“燃料适配炉具”农村清洁取暖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新的可能。

  据介绍,为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技术进步,为政府相关部门推荐“燃料适配炉具”优秀技术产品,形成推动炉具能效水平和环境绩效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助力绿色发展,2019年4月,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启动了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第二季行动,经过产品征集、形式审查、统一检测、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层层把关,从报名的44家企业的86个产品中遴选出33家企业的57个产品入围《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

  此次行动是继2017年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行动后启动的第二季,测评活动按照国家标准优选了清洁煤(包括无烟煤球、无烟煤块、洗选烟煤、方形蜂窝煤、圆形蜂窝煤、兰炭、兖矿烟煤煤球)和生物质(包括木质颗粒、秸秆颗粒、秸秆压块)两大类多种燃料,确保燃料与炉具的适配。产品评审综合考虑了炉具的热性能、烟气污染物排放、产品外观、制造工艺、材料选择、设计结构的科学合理性、自动化程度、点火难易度、燃烧稳定性、操作方便性、使用安全性、冒烟情况等因素,保证了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通过测评发现,炉具整体性能水平有明显提升。其中,进入领跑者目录的燃煤采暖炉具热效率最高达到83.9%,平均热效率达80.1%;生物质采暖炉具热效率最高达81.5%,平均热效率达80.6%,相较《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8》产品,平均热效率分别提高了3.5和5.35个百分点。此外,在产品外观设计、进料系统、自动控制、燃烧方式、传热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提升,对加强和推进行业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炉具“领跑者”第二季行动将对入选目录的企业产品的终端用户开展入户调研,编制完善农村清洁取暖应用案例及解决方案2019,并将在2020年3月第十四届中国农村清洁取暖博览会上发布,公开表彰、现场展示、多渠道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解决农村清洁取暖和劣质散煤燃烧污染问题,只靠炉具技术创新还不够,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燃料适配炉具”标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源头做起,加大对劣质散煤、劣质炉具的市场监管,同时,加大对清洁煤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扶持推广力度,加快市场培育,形成规范化的清洁燃料和节能环保炉具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征求《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意见的函,通知中要求,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同时解决大量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引起的环境问题。在新的清洁供暖设施落实能源供应、安全稳定运行之前,决不允许拆除原有供暖设施。对仍需使用煤炭取暖的用户,切实做好洁净煤供应保障工作。对于偏远山区等暂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的,重点利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等方式替代散烧煤。“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清洁取暖政策制定的必然遵循,“求真务实,民生为重”亦将是农村清洁取暖推进的基本原则。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