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煤炭
煤价上涨的韧劲有多大?中煤协:煤炭总需求下半年将好于上半年
2020-05-20 19:01  ·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 作者:  · 责编:刘澄谚

  核心提示:“综合判断,二季度,我国煤炭消费需求降幅收窄,但煤炭市场供需向宽松方向转变的态势没有转变,煤炭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初步预计,下半年,随着‘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内需” 

  综合判断,二季度,我国煤炭消费需求降幅收窄,但煤炭市场供需向宽松方向转变的态势没有转变,煤炭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初步预计,下半年,随着‘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政策落地,工业和经济增长速度将恢复到应有水平,煤炭总需求将会好于上半年。” 5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了《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总结回顾2019年煤炭行业运行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分析展望了2020年煤炭市场走势,提出了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需求减少煤价跌破绿色区间 

  据《报告》介绍,今年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矿复工复产,实现了全国煤炭供应平稳有序,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煤炭供应。

  《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煤炭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煤炭需求减少。一季度全国煤炭消费量8.7亿吨左右,同比下降6.8%。煤炭供应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生产完成8.3亿吨,同比减少约400万吨。煤炭库存增加。截止3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5500万吨,比年初5380万吨增长2.2%。煤炭价格明显下降。截至5月6日,市场煤价格为475元/吨,比年初下降84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元/吨,跌破中长期合同价格绿色区间。还有就是行业经济效益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290.7亿元,同比下降12.7%;实现利润421.1亿元,同比下降29.9%。

  二季度需求将明显增加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报告》中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内煤炭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

  从煤炭需求看,一方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将拉动煤炭需求。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报告》认为,随着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电力、钢材、建材、煤化工等主要行业耗煤需求将稳步恢复,预计二季度煤炭需求将比一季度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非化石能源替代作用明显增强。《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发电量同比下降1000亿千瓦时左右,同期,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增长较快。其中,核电增长6.9%,风电增长18.1%,太阳能发电增长8.6%。《报告》指出,进入二季度后,随着南方雨水增加,水电出力增多,非化石能源发电对煤电的替代作用将更加明显,将挤压消弱电煤需求。

  从煤炭供应看,一方面,蒙、晋、陕、新等主要产煤省区和大型煤炭企业已基本复产达产,煤炭产能释放速度远超煤炭需求增长速度。另一方面,2019年我国煤炭净进口量接近3亿吨,今年前4个月,煤炭进口1.27亿吨,同比增长26.9%,大量煤炭进口不仅对国内煤炭市场产生影响,也加剧了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态势。

  虽然因供大于需导致煤价下行压力较大,但中国煤协认为,煤炭需求二季度将比一季度明显增加,下半年将好于上半年。

  保供应充足保价格稳定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当前行业发展的走势和挑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报告》中也提出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要遵循市场规律,密切跟踪煤炭市场变化,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确保煤炭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确保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切实发挥好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关闭退出资源枯竭、灾害严重、与生态环境敏感区重叠煤矿,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严格禁止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妥善处理好煤炭去产能中的资产债务处置、人员安置问题。健全完善煤炭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促进煤炭行业实现脱困发展。

  着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要攻关方向,健全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研发投入体系,加强煤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煤炭科技创新集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深入推动重大工程示范和装备研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两化”深入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优势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按品种、沿产业链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快推进煤电、煤焦、煤钢、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产业链集群。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促进煤矿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科技环保、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快推进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煤炭现货市场,加快建设煤炭期货市场。创新煤炭交易模式,搭建煤炭交易平台,完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加快全国煤炭大数据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煤炭应急保障机制,建立中长期合同监督、评价、考核与执行情况发布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矿山建设。完善煤炭清洁生产机制,推进煤炭绿色开采,鼓励煤炭全部洗选,抓好煤炭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实施采煤塌陷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力度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和低阶煤分级分质技术发展,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