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低油价等诸多因素影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几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竞争力明显减弱。其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均陷入行业性亏损;煤制乙二醇只能微利;煤制烯烃虽然盈利状况较好,但利润空间已经被大幅挤压,并有产能过剩、利润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煤制芳烃前景如何?能否经得住低油价冲击?后期该如何发展?
技术先进推广遇冷
2017年12月7日,陕煤化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生产芳烃、航空煤油、轻质白油及环烷基系列基础油项目基础设计通过评审。该项目总投资24.93亿元,产品包括润滑油、芳烃、硫磺等。这是我国煤制芳烃又一重大探索和实践。
事实上,经过10多年艰苦攻关,煤化工领域已经开发出包括高温煤焦加氢制芳烃、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制芳烃、固定床甲醇制混合芳烃(也叫甲醇制汽油)、流化床甲醇制芳烃、固定床甲醇甲苯制芳烃、流化床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流化床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等多条煤制芳烃新技术。
而且,除煤焦油加氢制芳烃、甲醇制汽油技术与国际同步外,其余技术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国际领先且全部经过中试验证的煤制芳烃生产技术,工业化推广应用的步伐却十分缓慢,甚至可以说尚无一项技术获得推广应用。
以被业内寄予厚望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技术为例。2011年3月,由中国华电集团投资建设的全球首套百万吨级示范项目就已经启动,但时至今日,该项目依然在做项目前期工作,并未进行实质性动工建设。
2017年8月25日完成工业化中试成果鉴定的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工业化应用的道路同样艰难。
据该公司董事长张军民介绍,技术成果鉴定完成后,有20余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事宜,公司市场开发人员更与国内外近百家潜在客户进行了接触。但到目前为止,尚未签订一份技术许可合同。
市场出现过剩危险
“不愿意冒险、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是煤制芳烃技术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谈到技术难获推广的原因,张军民这样表示。
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山西天脊集团、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虽然甲苯甲醇制芳烃能够节约大量混芳资源,且相比石脑油,甲醇仍有较大的价格优势,理论上煤制芳烃成本会低于石脑油制芳烃,但相比传统技术,新技术没有经过使用验证和完善,存在较大应用风险,所以不敢轻易采用。
“除了上述原因外,对二甲苯产能扩张迅猛,存在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风险,也是我们谨慎应用煤制芳烃技术的一大原因。”陕焦公司董事长姚继峰表示。
“未来10年,中国新增对二甲苯产能远大于国内需求,存在较大产能过剩风险。”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石化咨询中心副主任骆红静提醒。
陕西省能源化工地质工会主席薛跃认为,对于煤制芳烃项目而言,除了要应对对二甲苯产能过剩、价格走低的风险外,还要直面成品油需求减少、石脑油价格走低、项目成本优势减弱甚至不复存在的风险。
成本优势厚积薄发
“对二甲苯产能过剩正好为推广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创造了机会。因为越是产能过剩,就越要比拼成本。而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及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更具备成本优势。”张军民表示。
就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及苯、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而言,在低油价时代,由于与石油价格并无正向关系,加之技术适应范围广,机会更多。
清华大学教授、流化床甲醇制芳烃首席专家魏飞表示,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技术的原料为甲醇,项目的建设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西部区域,也可选择能够便捷进口廉价甲醇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甲醇的来源十分广泛,煤、天然气、焦炉煤气、炼厂干气、油田半生气均可生产,还可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进口,从而使得项目的原料选择十分宽泛。加之项目的目标产物既有对二甲苯,也可是混合芳烃,可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参数,多产苯、对二甲苯、碳九、氢气等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
中国工程院士曹湘洪、刘中民以及延长石油集团煤化工首席专家李大鹏等的看法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无论煤制芳烃还是石油路线芳烃,都必须在大型、上下游一体化的基础上,努力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对接耦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效益、降低风险。
以煤经甲醇流化床制芳烃为例。一旦形成煤-甲醇-芳烃-精对苯二甲酸-聚酯-纺织产业链,芳烃的综合成本可比石油路线低500元/吨以上。而且,能够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并带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技术强大的生命力。
再以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以及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为例。其最大特点是投资小、工艺流程短,能够方便地与大型芳烃和焦化项目配套,提升相关项目资源利用效率、对二甲苯收率与总体经济效益。后期应积极寻求与大型煤-焦-化一体化企业、大型炼油-芳烃一体化企业,以及大型煤经甲醇流化床制芳烃项目合作,发挥辅助配套功能,在帮助业主节本增效的同时,使技术获得推广应用。
沿着这一思路,相信煤制芳烃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会太遥远。

- 生物质清洁取暖潜力待挖2018 / 11 / 08
- 国网江苏电力:岸电护航 江水更清2018 / 08 / 16
- 电动车企的两难困境:是充电还是换电池?2018 / 07 / 03
- 华北油田首批基层创新成果落地创效2018 / 04 / 11
- 孙志平代表:关于加快推广中深层水热型地热清洁供暖的建议2018 / 03 / 14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