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煤炭>煤化工
“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暨钢铁行业节能技术和先进电机交流活动在皖举行
2019-09-27 19:50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朱妍  · 责编:闫志强
  9月24-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主办,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暨钢铁行业节能技术和先进电机交流活动,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举行。来自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炼焦协会、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嘉宾出席活动,中国宝武、鞍钢集团、河钢集团、中信泰富集团、太钢集团、新兴铸管、荣程钢铁、安阳钢铁、南京钢铁、德龙钢铁等钢铁企业及节能技术公司、装备厂家的代表共同参与。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王孝洋现场致辞,对新时代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展开全面分析。王孝洋强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工业节能是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工业节能降耗方面,行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包括钢铁领域在内的工业行业和企业要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交流互动、及时总结推广,同时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的广泛应用,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梳理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工作五个重要阶段的基础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新创指出,节能是巨大的生产力,未来钢铁行业节能将由单一技术节能为主步入以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并重的阶段。对此,要加强冶金领域节能技术推广,这也是冶金规划院和冶金专委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为钢铁企业等用能单位、节能技术和装备厂家搭建平台,共同促进全行业实现绿色发展。
  马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马钢股份公司董事长丁毅介绍了马钢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表示马钢将依托中国宝武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能源技术和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绿色智慧的城市钢厂。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马钢希望与各兄弟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绿色合作平台、共享绿色应用资源、共创绿色发展未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以《能量流网络应该是动态的、实时的、信息联网的——构建钢厂能源管控中心的思考》为主题,全面讲解了制造流程的物理系统及其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流程制造业内“三流”的关系以及构建能源管控中心的理论框架和步骤。
  马钢股份公司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曹曲泉从能源管理架构、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实践、智慧能源探索与展望等方面,就马钢在能源管控与智慧能源探索方面所做的工作展开介绍。
  在典型节能技术介绍和专家研讨环节,与会嘉宾以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处长陈丽云、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中国炼焦协会秘书长石岩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苍大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处长林高平、河钢集团邯钢分公司部长张怀东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针对成都成发科能动力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华电节能环保公司、深圳市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恩吉赛威节能技术公司的节能技术进行逐一点评。殷瑞钰院士在总结点评时指出,要将局部的微观尺度和宏观的流程尺度相结合,来推进当前钢厂节能减排工作。其中,特别要以“流”“流程网络”“运行程序”为基本概念来推动动态化、实时化、网络化的能源管控中心的研发、设计和运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能源处处长、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郜学主持活动。
  同期举行的铁前节能技术、钢轧节能技术、公辅和先进电机技术三个交流分会,分别对目前行业内节能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关磁阻和永磁电机等先进电机技术发展进行了充分研讨,并现场考察了马钢股份4号高炉、四钢轧1580mm热轧生产线、能源管控中心等用能单位。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