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视频
如何助力“青春期”的光伏产业迈向完全市场化?
2015-08-20 09:21  ·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 作者:  · 责编:卢奇秀

       嘉宾: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 红炜  

  8月17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名提交了《关于提高“十三五”光伏发电目标的建议》、《关于“十三五”期间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光伏电站电费缺口情况及建议》三项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其中又一次提到了关于光伏产业补贴的问题,建议简化补贴发放程序。

  一、对光伏补贴的三方面考量

  关于对光伏产业补贴的问题,是打从有了光伏产业大家就在讨论的一个热题。对此,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人类为了获取能源供给的安全和生存环境的安全,选择了以承担成本的方式来发展可再生能源,人类恐怕也没有其他选择。既然选择可再生能源,在目前这种市场条件下就必须去承担一些成本,否则在诞生初期,可再生能源是无法和传统能源去竞争的,所以我想该不该补贴是不用讨论的。

  第二,既然是有补贴,那么作为一个产业行为,一定是非完全市场化的。就是说,它的价格选择不是简单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而是供求加上政府补贴,所以它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行为。但既然它是一个产业,我们就必须按照产业化的思维和标准来要求它,所以这带来的一个简单逻辑就是,人类应当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尽快实现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的过程。

  第三,无论风电、光伏也好,我觉得经过这十几年规模化发展,光伏产业已经从探讨能源进入到了补充能源阶段,恐怕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朝替代能源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是数量的变化,我认为更是一个质的变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探讨能源阶段是婴儿,要想的是生存问题,是呼吁社会、家长多给奶吃,多给支持。但是到了今天,已经进入到补充能源阶段,从生长期来说,我觉得光伏产业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期,不应当只是要求给我这个支持,给我那个支持,应当考虑我该为家庭,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这种思维我觉得是我们在补充能源阶段,光伏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

  光伏产业它应当有一种责任,努力配合社会和国家尽快实现光伏产业从非完全化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的转变。

  二、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路径

  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这些手段不仅对光伏产业,对任何产业来说都具有普遍意义,根据能源的属性特别是根据光伏产业的特性,我觉得它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想说,实现光伏产业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并且加速实现这个过程,那它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种美好的愿望或者一种理想,它是要通过很多具体的措施,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实现。这里面必须要借助多种技术的、金融的甚至组织形式的手段。前面提到的这几种,我想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将光伏产业适合分布式发展的特性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也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的,更多强调分布式发展,光伏和分布式通过建筑结合。

  互联网加金融加光伏的分布式,都是我们在实现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市场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从我了解到的大量信息中,我也注意到,光伏产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些我们最时髦的手段,事实上在光伏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光伏产业在这种互联网产品、金融创新产品方面,已经走在了其他产业的前面。

  三、绿能宝的创新和风险

  我对绿能宝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首先作为光伏人,对于我们光伏产业,在彭晓峰的带领下做出了绿能宝——这是根据光伏特别是分布式光伏的特性,结合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产品,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而且事实上也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这个不单是我说,截至今年4月1日,已发布16期产品,市场的认同度和产品的发行结果也已经证明。

  另外,从国内到国外都给予了绿能宝高度的评价,其中最主要集中在它的“创新”两字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作为一个光伏人为之高兴的,但作为一个有多年金融从业经历的人来说,站在金融安全、金融监管的角度来观察绿能宝,那么我觉得它可能,特别是在我国鼓励金融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监管政策比较宽松的时候,它的有些定位和已经形成的一些金融原则并不完全相符,存在一定风险。我想要让绿能宝走得更好更健康,在国家相关的监管政策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应把相应的管理也尽快完善起来。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