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氢汽车”新闻事件后,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到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王诚,他认为,水制氢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实用化的关键在于成本。
王诚介绍说,水制氢的技术路线有多条:采用化石燃料、活泼金属或氢化物等与水化学反应;采用直流电电化学反应;在高温下或光照下采用特种催化剂发生热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制取氢气等。
目前,煤气化、天然气重整制氢两种技术最为成熟,也是主要的工业制氢方法;在化石能源制氢向新能源制氢转变的过程中,电解水制氢相对成熟,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虽然已经实现产业化,但规模生产能力仅为几百立方米/小时,且生产成本仍高于煤气化、天然气重整制氢方法。
除上述成熟技术路线之外,其他制氢方法还处在研究阶段。王诚解释说:“水直接加催化剂(不消耗)制氢的路线应为热化学循环制氢,需要在很高的温度,如900多摄氏度条件下完成,工程上的困难较多。同时,光催化制氢也属于这种技术路线。”
回到这次“水氢汽车”新闻事件,王诚说,引起争议的部分在于,“虽然技术上,采用的是车载铝粉与水反应制氢,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来驱动汽车,但在宣传中突出了将水作为能源,从而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质疑”。
他进一步分析这种技术路线的成本:“理论上,1公斤的铝粉可以制取1.1立方米的氢气,但成本大概为15元,远远高于上述3种工业制氢路线的成本。同时,技术上还存在反应可控难、动态响应差、反应物回收处理复杂等系列问题。”
王诚进一步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尤其在当前国内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的过渡期,更加需要万众创新。新产品开发从科学原理到9级技术成熟度,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再创造过程,十分艰难,往往“九死一生”,这需要企业有“十年磨一剑”的实业抱负和极强的定力,而不是依靠违背科学规律的炒作快速获取短期商业利益。同时,公众针对伪科学要勇于质疑,避免助推虚假和谬误信息的非理性传播;媒体在跟进发声时,更要基于科学精神,对基本的科学原理有所了解,用专业的解读正确引导舆论。

- “绿氢”规模化应用遭掣肘2020 / 03 / 05
- 阳光电源携手大连化物所成立“PEM电解制氢技术联合实验室”2019 / 10 / 21
- 甲醇制氢:能否实现氢能“即制即用”2019 / 07 / 26
-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切忌 “增量不提质”2019 / 05 / 22
- 城市“氢”风劲吹 规模应用可期2019 / 05 / 22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