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鼓励企业间融合创新,解决用户痛点,实现品牌提升
2017-01-15 01:21  · 来源:  · 作者:  · 责编:吕学谦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 李斌

  非常荣幸作为新创的汽车公司的代表,来参与这样一个交流,谢谢陈理事长还有百人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今天分享的主要是:在成长期,作为一个用户导向公司的一些关键思考。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在政策的驱动下,已经顺利地从导入期到了成长期,我们2015年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2016年又有一个非常快速的成长,占全世界的比例达到50%。

  现在确实从导入期到成长期,2017年是一个标志点。因为有很多补贴开始逐步退坡,市场也达到这样一个量。有哪些事情对这个产业是最关键的?

  我们有这样三个关键思考:

  第一个关键思考,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应该鼓励新的公司和现有企业的融合创新,避免出现低效的重复建设。前面也有一位嘉宾讲,现在有几十家公司规划产能300多万辆,我们统计的是230多万辆。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是预计到2020年会有1500万辆。根据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一共也就是145万辆的销售预估,我们呼吁这个政策确实应该有一个导向,应该让新的公司,把核心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用户服务上。在制造这方面,我们呼吁:应该依托于现有的企业,建立开放的、共享的制造基础、制造基地、制造平台。因为现在国家整个大政策的导向也是供给侧的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其实这样一个鼓励新的公司和现有公司合作的政策导向,既符合国家大的政策方向,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第二个关键思考,我们认为还是应该聚焦解决用户痛点。在政策的导入期,大家买车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牌照,其实很少有用户买电动车是因为热爱电动车,使用起来也很痛苦。下一步就是市场导向了,真的是用户来投票了,用户永远都只会为更好的体验买单,要求用户具有那么高的环保意识,因为要节能降低碳排放使用电动车,那是不现实。所以电动车要想着解决解决用户的痛点,这是我们行业内要思考的。

  很多是从碳排放的角度和污染的角度考虑电动车打败燃油车,其实真正的是电动车比燃油车耗时更短,服务获取的可靠性、自由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如果在家充电的话,它的体验比去加油站加油好。美国95%的汽车用户换购的时候选择电动车,不选择燃油车。原因很简单,就是客户体验好。在中国很少有车位能用电动车。

  所以,如果依赖公共设施,无论是往返的次数和时间还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方面,包括去的时间和中间等待的时间,这是从时间获取的可靠性方面考虑;另外,装多了电池不一定有用,你还得可靠,去了就得有,包括自由度方面都是不行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政策退坡了以后,电池的成本下降的速度没有这个快,让用户为了买电动车,购置成本将来到底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完全是靠技术进步,其实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设计的创新。我们也呼吁大家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创新的方向。

  第三个关键思考,我们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应该抓住成长期的市场机遇,实现品牌升级。我今天听到大部分人对于技术的升级,对于研发的升级认识的都非常充分了,这确实是基础条件,但是我认为低估了品牌升级的难度。2018年到2020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仅有的品牌升级的三年窗口期,因为2020年国外的产品都准备好了,电动汽车的产品都进来了。如果我们通过这三年能实现品牌升级,我觉得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就不会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一定是中国品牌的天下。因为电动车是非常依赖本地服务的,凡是依赖本地服务的这种产品和服务,外资品牌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这三年品牌升级,我们一定要坚决,要坚定,要着眼长远,不要去考虑短期的蝇头小利。

  蔚来汽车虽然是一个新创公司,但从品牌打造方面我们是很坚决的。2015年我们获得了国际车联第一个车手总冠军,2016年12月21号我们在伦敦发布了我们全球最快的电动超跑,最后我想用我们的超跑的视频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在品牌方面的情形。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