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能源
问道阳关把脉酒泉新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
2018-09-03 11:04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仲新源  · 责编:刘澄谚

  中国能源网┃9月1日至3日,为充分发挥酒泉风能、光伏、光热等清洁能源资源利用优势,精准分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问题,新时代酒泉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高端专家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本次论坛由酒泉市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图为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

  作为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酒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具有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境内年有效风速6300小时以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8000万千瓦,占全甘肃省8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全年太阳总辐射量6300兆焦/平方米,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

  据了解,酒泉市电力总装机达1305.5万千瓦,占全甘肃省25.7%。其中,风电装机达915万千瓦,占全省71.4%;光伏发电装机200万千瓦,占全省24.9%。2017年,该市发电量达222亿千瓦时,而风、光电发电量151.7亿千瓦时,占68.3%。

  区域内已建有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一、二通道两条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力外送能力达900万千瓦以上。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金风科技、中材科技、中国海装、京城机电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领先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落户酒泉,形成年产风机620万千瓦、叶片4600套、塔筒4140套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

  在酒泉新能源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用电需求增长放缓、调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畅等原因,出现了弃风、弃光问题,被国家能源局列为风电投资红色预警区域。也基于这些原因,以把脉问诊,破解瓶颈,凝聚共识、提振信心,进一步推动酒泉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论坛的共识。

  上图为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安疆致词

  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安疆在参加该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高端专家论坛表示,通过加快建设外送通道、积极争取扩大外送规模,大力培育发展本地用电负荷,着力推动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今年1—7月,酒泉弃风、弃光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4.8和12.6个百分点。

  而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酒泉重要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带动了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环境治理中积极创新探索,努力打通产业瓶颈。

  一方面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按照基地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集中分散并举,外送内消并重的模式,先后组织建设了酒泉风电基地一期380万千瓦和二期第一批300万千瓦等重大工程,建成了以敦煌七里镇、金塔红柳洼、肃州东洞滩为重点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之一。

  截止目前,今年1-7月份,全市风光电发电量达105.6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的67.4%,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工业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0%。自1997年,全市首个试验风电场建成至今,酒泉风光电累计发电895亿千瓦时,与燃煤发电相比,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9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182万吨、二氧化硫2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4.7万吨。

  另一方面,电网结构不断优化。为保障新能源项目接网及送出需求,酒泉市着力推进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新疆—西北主网联网一、二通道两条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750千伏第三通道加强工程也即将开工建设。全市累计建成750千伏变电站4座,330千伏变电(升压)站21座,110千伏变电(升压)站30座。酒泉750千伏电网形成南北两条主干道,西联新疆电网,东联甘肃主网,南联青海电网,南北两条主干道通过敦煌-沙洲两回线路互联;330千伏电网以敦煌、沙洲、莫高、酒泉750千伏变为枢纽点形成分片合理、相互联络、运行灵活的坚强电网格局,有力支撑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外送。自2017年6月底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以来,止目前已累计外送电量约17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超过40%。

  第三是调峰能力持续提升。酒泉热电厂2×33万千瓦和大唐八O三电厂上大压小2×33万千瓦项目建成投运,西北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火电项目瓜州常乐电厂4×100万千瓦调峰火电项目一期2×100工程开工建设,酒泉市火电装机达到144.3万千瓦;疏勒河、党河流域水电资源有序开发,全市小水电站达到79个,水电装机46.2万千瓦;玉门昌马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预可研工作全面完成,列入国家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四是新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光热发电技术商业化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全球第三座、亚洲第一座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敦煌首航节能1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国内首个采用熔盐作为集热和储热介质的槽式光热发电测试平台投入运行;酒泉市8个光热发电项目共55万千瓦入选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占到全国总规模的40%以上,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能智慧能源720兆瓦时网域大规模储能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年内有望开工建设;玉门科陆、肃州东洞滩两个微电网项目入选国家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瓜州华能5万千瓦、玉门尘悟0.4万千瓦两个风电项目入选国家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第五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跟进。抢抓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以新能源基地建设为牵引,以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2009年以来,以金风科技、中材科技、京城机电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领先装备制造企业先后落户酒泉,形成年产风机620万千瓦、叶片4600套、塔筒4140套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风电单位千瓦投资成本由2008年的1万元左右降至目前的0.65万元以内,度电成本大幅下降;光伏电站单位千瓦建设成本也由2010年的2万元左右降至目前的0.6万元左右,度电上网电价由1.15元降至0.5元。

  中国科学院周孝信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在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认为,按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13.39%,人均年用电量4537千瓦时,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50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15%左右,人均年用电量5000千瓦时;而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20%,人均年用电量6000千瓦时。

  在基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电源结构特点周孝信院士表示,要积极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风能发电、高效低成本长寿命储能、高可靠低损耗电力电子、高强度绝缘技术和超导输电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上图为中国工程院刘吉臻院士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针对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瓶颈问题认为,其主要受到一是新能源装机分布不均衡与负荷量逆向分布同时负荷体量不足等新能源规划布局与规划的约束。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以燃煤发电为主,清洁能源占比仅为7.7%灵活电源占比约束;第三电网输电能力与新能源发展不匹配的外送能力约束;第四我国电力市场机制还处在起步阶段,调峰辅助服务还处在试点阶段的市场化机制约束。

  基于以上原因刘吉臻院士表示,要加强跨区跨省电网建设、加快抽水蓄能和燃气等调峰电源建设将很好实现甘肃弃光、弃风6-10个百分点。他还建议,采取集中于分布式开发并举,以中东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方针;加快燃煤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快速深度调峰能力的燃煤火电机组;进一步加大抽水蓄能和其他储能技术建设力度;大力开发利用需求侧灵活可调度资源;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发电、储能等新技术,构建新一代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议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

  刘吉臻还指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我国新一代能源革命的核心目标。电力系统由化石能源为主向低碳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型,将对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第三代电力系统是100多年来第一、二代电力系统的传承和发展,是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成新一代能源系统核心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同时,高比例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以及信息物理深度融合智能化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几类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对未来能源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发展形态、系统整体效率、运行控制方式和运营模式带来全局性、颠覆性影响。

  图为《酒泉网源协调优化发展方案》专家咨询会现场听取各方代表意见

  在新时代酒泉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会上,来自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气象局、中科院、电规总院、中国农机协会、西北电力设计院等单位的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为酒泉新能源下一步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就酒泉市委托西北电力设计院编制的《酒泉网源协调优化发展方案研究》广泛征求听取与会专家等的意见建议,为酒泉新能源下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张安疆市长总结时表示,酒泉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模式,继续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有序推进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开展跨区外送和就地消纳,协调推动电网、电源优化发展,努力实现风、光、水、火、储、输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运行,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为行业学术和研究机构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研究样本。(本文图片均由付拥民/摄)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